以民为本:改革共识更加清晰明朗(2009年…

我们拿不到理应拥有的6万元国有资产,有些人却能拿到,部分在国有企业体制内工作的人用起国有资产来大手大脚,有的甚至还动了“贪心”,将大家的钱据为己有,放入自己的腰包。此类种种暗渡陈仓的行为,老百姓可能还被蒙在鼓里。

每个人平均能拿到6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断有人提出不能再任由这6万元成为空头支票,应理性改变目前国有资产的分配方式,直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主张将国有企业股权、国有资产等通通打包,成立一个国有资产基金。管理者将这些国有资产基金以股份的形式分摊到13亿中国人身上。如此一来,老百姓就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持有者,并切切实实拿到了股份。国有企业的利润,可以直接进入老百姓的腰包,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经济增长带给他们的好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提出,可以将国企股票平均分给每个公民。而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全民分红,是个很糟糕的主意,不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各市的情况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

不过,要彻底扭转劳资分配格局不公的现象,提高劳动者报酬,还需不断增强劳动者在资方的话语权,并不断完善工资共决机制及配套措施。这个过程注定漫长而曲折,需要劳方与资方不断斡旋博弈,更需政府提供有力的制度与法律庇护以及行业垄断与就业板结的消融。

中国人口多达13亿人,国情复杂,以“财产民有化”的方式提高国民收入可能并不现实。不过,我们的确可以改变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格局,也有可能改变当前“国富民穷”的状况。提高居民工资,扩大对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以及加强对居民的产权保护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居民口袋里的钱。

财富在政府与个人间的流转路径

在社会学家孙立平看来,税收、社保缴费、出让土地、国有垄断企业垄断价格实现的超额利润出口和外汇管理制度导致的通货膨胀以及民间财富的缩水,这四大因素,是影响财富在政府与个人之间转移的重要因素。

税收是政府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指出,国内研究者将中国宏观税负指标分为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来衡量: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以2009年为例,中国税收收入59521.59亿元,按照2009年GDP最终核实数340903亿元计算,小口径宏观税负为17.46%。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指一般预算收入,即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为68518.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1%。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指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2009年,全部政府收入合计约为107036.7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31.4%。

在税收的项目中,还有大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隐形税收。《新民周刊》在《中国老百姓一辈子究竟交了多少税?》一文中耐心地罗列出一长串潜伏在我们衣食住行中的各种“隐形税收”:

面包、纯牛奶、食醋、绵白糖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鲜牛奶、蔬菜肉蛋、酱油、食用油、食盐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3%。餐饮业的营业税是5%,如果不幸都使用了木制一次性筷子,还要每顿饭多交5%的消费税。而且我发现,只要缴纳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其中之一,都要同时在税额总数上再增加7%的城建税和3%的教育附加费,这两项一般是雷打不动的。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哪怕我买一根针,都为城市建设和教育掏了钱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