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幸福:从陪伴到心灵伴侣(2)

你并不是因为疯狂地爱上了对方而与他结婚,你们结婚,只是因为你们能组成一个家庭。虽然有些人说他们是因为爱而结婚,但是人们结婚、组成家庭的压力如此之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能美满幸福,所以我们就有了“刚刚好的婚姻”。

等待真爱对于很多人来说过于奢侈,尤其对女人来说,她们等不起。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76%的女性承认她们愿意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然而,只有35%的男性愿意这样做。如果你是女人,你用来寻找另一半的时间就会短得多。真爱?这个家伙有份不错的工作和漂亮的胡子。就是他了,姑娘。

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如今我们将结婚看作找到人生的伴侣,找到自己所爱的人。但是整体来说,为了幸福和爱而结婚的观念其实是很新的。

在我们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求爱与结婚从来与两个人寻找爱情与满足毫不相干。正如《婚姻的历史》的作者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所说,直到最近,婚姻仍是连接两个家庭的一种纽带。结婚是为了寻求经济、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安全感,并且能够为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有利条件。

这不是古老的历史。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大部分美国人和欧洲人都住在农场里,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干活儿,他们对婚姻的考虑主要出于实用方面。

在过去,男人可能会想:“哦,该死,我必须要几个孩子来干农活。我得尽快生几个孩子,等他们长到4岁,就可以帮我干点体力活儿。我还需要个女人来帮我做衣服。最好马上就办。”女人可能会想:“我最好在农场找个会干活的男人,这样就不会饿死。”

想找个和你一样爱吃寿司,爱看韦斯·安德森电影,或者让你随时一摸她的头发就会兴致勃发的人,实在是太吹毛求疵了。

当然了,人们也会因为相爱而结婚,但是他们对于爱的期许与我们今天的完全不同。对于那些把未来寄托在孩子的婚姻上的家庭来说,为了爱而结婚是一个非常有风险的动机。孔茨写道:“婚姻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手段,所以人们不会将婚姻上升到与爱有关的精神层面。”

孔茨还告诉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大部分中产阶级对于婚姻都有严苛的、基于性别的期望。他们会考量与对方结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女人想要经济保障,男人想要处女,并不会考虑到教育或者智力之类更深层次的东西。

她说:“那时候的夫妇从相识到结婚经历的时间平均为六个月,这表明他们的爱只是对性别的模式化的看法,而不是基于对另一半的了解。”

这并不是说,在1960年之前人们的婚姻中就缺少爱。相反,那时的小夫妻通常会在相处很长时间,共同成长,共同维持家庭之后,建立起越来越深的感情。这样的婚姻或许会平静地开场,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会变得更有激情。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包括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女权运动就是改变的动力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大学教育,找到好的工作,得到经济独立,她们获得了掌控自己身体与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女性拒绝与自己的邻居或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人结婚。她们想体验不同的事情,而她们也有这个自由。

正如切尔林所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这一代人开始拒绝伙伴式婚姻,他们想要更多。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配偶,而是心灵伴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