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发现“《水浒传》里没有农民”(1)

毛泽东读《水浒传》,理解得很深刻,视角也很独特。他虽然曾经把宋江理解为农民造反领袖,但他后来也发现《水浒传》中没有写农民,是一个缺点。他认为,这是这本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是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保留、存积了我国自宋元至明初中期的许多民间语言和文化、社会风俗和习惯。这些内容在官修史书和朝野士大夫的札记、野史里难以寻见。而《水浒传》的精髓,是以形象思维,抒写了那个时代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心态和行为。它记下了当时社会的大多数职业行当。但是,这些学者大多没有看到,这部书中没有写农民。而毛泽东却看到了。

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是在少年时代。当年他读了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若干传统平话小说后,发现《水浒传》中所重笔描写的梁山群英,社会成分较为复杂,宋江本是朝廷的下级官吏,其他好汉,有的是旧军官,有的是受到排挤的富裕大户,有的是开店的,有的是卖艺的,有的是游手好闲的乡村流浪汉,有的是小偷。五行八作,什么人都有。连晁盖也是乡村富户,有点类似现在村长的角色。可以说,《水浒传》中描写的绝大多数人,很难说是真正的农民或者城市雇工。只有渔民出身的阮氏三兄弟,以及砍柴出身的李逵,属于农民的范畴。毛泽东在少年时代读这部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还没有更深入思考。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十分注重阶级分析,在读《水浒传》时自然看重这一点。

其实《水浒传》中描写的大多数英雄好汉并不是纯粹劳动人民出身,却在当时代表了普通劳动者求平等的意愿起来向皇帝造反,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包括普通农民、城市下层贫苦劳动者的意愿和利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至今中外学者仍然在探讨这一问题。可贵的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水浒传》时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直到他成为中共中央领袖时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1947年6月中旬的一天,转移中的中央纵队在陕北田次湾宿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坐在火堆旁。毛泽东用一根树枝翻动火堆中燃烧的木柴,抽着烟,神情专注地在思考。周恩来小声问:“主席又在想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