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创作小说《蚀》(3)

三个中篇都先后发表在王云五当家的《小说月报》。《幻灭》交送《小说月报》发表时,署名矛盾。《小说月报》编者“以为‘矛盾’二字显然是个假名,怕引起(反动派)注意,依然会惹麻烦,于是改‘矛’为‘茅’”(茅盾《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

以“矛盾”为笔名,似可窥到革命处于低潮时,茅盾内心存在着矛盾。《蚀》表现的正是这种矛盾。当然,我们从他1928年上半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创造》中,已经看到他已从苦闷中振作起来。

1928年7月,在陈望道的帮助下,他秘密东渡日本。离开景云里时,他没有向鲁迅告别,那是为了保护鲁迅。王蕴如发现斜对门的沈家太太有几天没有碰面时,沈家已人去楼空。周建人、鲁迅得知消息,也未惊奇,他们知道,茅盾是一位职业革命者,他的天地很宽阔。

茅盾比郭沫若到日本避难晚五个月。茅盾赴日,也为了避开国民党的通缉,同时也为了“改变一下环境”,并且使“精神苏醒过来”。这两句话,是从他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摘出来的。在这篇文章中,茅盾对自己内心存在的矛盾,作了审视和剖析。

茅盾在日本避难一年半。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虹》(未完篇)。茅盾在《〈虹〉跋》中说,这部小说是要“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但小说只写到1925年五卅运动为止。

《虹》的主人公依如《蚀》,乃知识女性梅行素。她是个对旧社会始终采取挑战的女性。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她追求新生活和自我价值,也产生彷徨和苦闷。在革命者梁刚夫的帮助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下,梅行素开始觉醒。

《虹》没能通过生活的表象并洞穿表象揭示出隐藏于生活背后的真相。虽然我们通过小说看到了严肃艺术对历史的延续和联系,但并未看到鲜活人物内心深处有人性的复杂存在。梁刚夫形象不够饱满,梅行素的思想变化缺少足够的依据。当然,梅行素的觉醒和发展道路,是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的。

同时,《虹》反映了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产生的悲观彷徨情绪已明显消退。

茅盾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现在依然光芒四射。人性的弱点,茅盾也很难避免,我们要反省和克服这些弱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