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框架的形成 (1)

我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及后来在纽约工作期间,形成了一套指导投资行为的思想框架,即反身性理论(又称反射理论)。这一理论指导我在做对冲基金经理人时赚了一大笔钱,后来又指导我将这笔钱用于政策导向型的慈善事业。下面请让我简要概括一下这个理论的主要构成因素,因为这个理论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这个理论,就很难理解我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生涯与慈善家生涯。

我的理论试图解释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严格区分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异,即在人类活动中,参与者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而在自然现象中,却没有人的参与。在人类活动中,参与者的思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类总是试图了解自己所处的形势,这就是认知功能。另一方面,人类根据自己对形势的理解作出决策,并在这种决策的基础上采取行动,从而影响事情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能动功能或操控功能。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都体现了人类思维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但联系方式截然不同。当认知功能与操控功能同时发挥作用时,它们相互影响。在认知功能中,现实决定了参与者对现实的看法,而在操控功能中,参与者的行为决定了事情的发展进程。但这种情况只有在认知对象独立存在时才会出现。当事情的发展进程取决于参与者对现实的看法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这两个功能并存时,就如同一个函数的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取决于另外一个变量。而这两个功能都不是真正独立的变量,它们也都不会对事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即如果参与者的看法不符合事实,他们决策的结果也不会符合他们的期望。我将这两个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反射性理论。

与人类活动不同的是,自然现象不牵涉具有思维能力的参与者,他们只是外部的观察者,而且也不会出现操控功能干预认知功能的情况。因此,事实成了评判外部观察者的看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知功能就对结果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并不意味着外部观察者一定会形成正确的看法,只是说可以按照一个独立的标准来评判他们看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独立标准的存在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自然科学的成功激励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时也试图实现类似的结果,但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却没有取得成功。沿着这个方向走得最远的一个学科是经济学。但为了实现这一点,其研究的课题范围必然受到影响。经济学非但没有研究实际情况,反而基于某些假设建立起一个猜想的框架。这种研究方法最早是欧几里得为了研究几何学而创造的,但欧几里得的假设除了忽略了地球曲率之外,与实际情况是高度吻合的。然而,经济学的假设却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且还必须假设不存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思维所引发的种种不确定性。经济学以完善的假设前提,得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即在一个假想的社会中,经济活动参与者对于未来的预期是完全趋同的。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只有当所有参与者对未来的看法一样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经济学这种荒谬现象最类似的是中世纪神学,其争辩的一个焦点是一个针尖上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个天使翩翩起舞。正是由于这类缺陷,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轰然倒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