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爆满的“公民意见箱”1

自2006年3月4日起,叶青在人民网以“代表叶青的博客”为名发表博客,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借此吸收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叶青说:“网民们的许多留言给我很大启发,开阔了我的思路,丰富了我的思考,为我准备新的议案提供了线索,征集了各方意见。”

“博客”,即英文blog(Weblog的简称)的音译,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网络日记”的博客,渐渐成为参会代表、委员与网民交流的“新宠”。

“这个博客实际上是24小时全天候的‘公民意见箱’。每天我开机的第一件事,是看‘信箱’有什么新东西。很多选民需要向我反映事情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不像过去给我打电话或者到我的办公室,找人很麻烦。”在叶青每一篇博客的背后,是不少网友的建言,有提意见的,有让其帮助反映问题的。有两件事令叶青难忘:一是邮箱“爆”了。由于博客上留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接收的邮件过多,账户被冻结,已经无法打开,“现在使用QQ信箱,管理员特意给我升级为5G容量”。二是会议邀请多了。近年来,一些财政经济研讨会纷纷邀请叶青参会,会议举办方希望他能够把会议的成果转化为代表建议。叶青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带上会的议案,有可能凝聚了几十位教授的研究成果。

如今,公众之所以对代表委员开博青睐有加,看中的就是它的开放性、平民性、平等性和亲和力。叶青开博目的都是为了征集到更多的民意,在“两会”上传达更真实的民声。他用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与公众打成一片,畅通更多的民主渠道,沟通民意、反映民声、传达民情,使更多的民意能进入决策,让更好的决策惠及民生。也正由于其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受到了网民的热捧。

近年来,代表委员博客的出现,使庄严神圣的“两会”与百姓的距离更近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他们将议案、提案、建议、参加“两会”的感受、热门话题等通过博客,在第一时间告诉网友,效果很好。然而,好多代表委员开博只是限于全国“两会”会议召开前后的一两个月。而记者注意到,叶青开设的博客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实现了“常态化”。他期待更多的代表委员博客不仅仅是“两会”博客,不只是架起一座通向“两会”的临时桥梁,更希望他们的博客常写常新,成为代表委员了解社会、观察民情的窗口,成为普通民众话语权崭新的释放渠道,成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实现手段,成为惠及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代表委员开设博客,能提高议案提案质量和扩大议案提案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关注国事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叶青不但会用博客这个信息时代里的沟通工具、更会用“胸怀”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通过自己的博客向网友征求“金点子”。他曾在博客上,发出“中心城市如何当大哥?”、“大学毕业生怎么创业?”、“消费券怎么发?”等很多话题,征集到一些好的点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