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毛泽东(6)

毛泽东曾写过很多纪念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诗作,对杨开慧的感情很深。1927年,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离开杨开慧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杨开慧搬回长沙住在娘家附近。在奇迹式存留的一系列信函里,杨开慧写下自己对毛泽东始终不渝的感情,以及自己和孩子可能惨遭国民党毒手的忧心。1930年,为了报复共产党人攻击长沙,长沙当地的国民党将领处决了杨开慧。杨开慧那时才二十九岁。

毛泽东有时也会流露出多愁善感的一面。看到麻雀死掉,他会觉得伤感;看最爱的戏《白蛇传》时,白娘娘为了心爱的许仙,而被法海老和尚镇压在雷峰塔,总是让他忍不住泪眼婆娑。

早年,毛泽东还是个学生时,曾经写道:“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必生于此,生非生,死非灭也。”他相信唯有经过一番毁灭摧残,才能缔造新中国——或者,一个新宇宙。“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逾于旧宇宙耶!”1955年,毛泽东在芬兰大使面前表示,假使中国或地球被炸成碎片,“对于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

对毛泽东而言,毁灭不仅是必然的,同时是令人振奋的。1927年,毛泽东前往家乡湖南考察农民的自发性暴力反抗。他赞叹地写下一段“文革”期间被广为引述的文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农民是在颠覆世界。“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958年,“大跃进”前夕,毛形容像敝屣般的残余中国传统,如何被铲除殆尽。毛说,中国就像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就某些层面而言,毛泽东多年来一直保有农民的性格。他讲话带有浑浊的湖南口音,演讲时喜欢夹杂乡下俚语。他还保有年轻时的习惯,晚上睡觉打赤膊,用绿茶漱口刷牙。

尼克松在北京的头一晚,虽然电视上的头条新闻是有关一群英勇女工的事迹,而尼克松到访一事则被摆在节目最末,不过事后回想起来,俟官方披露美国总统受到毛泽东亲切接待的消息后,整个新闻报道的导向一夕间为之改观。翌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刊登了毛泽东接见尼克松,毛、尼、周、基四人,以及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的大幅照片。《人民日报》还刊登了更多照片及新闻报道,以及周、尼二人在前一天晚宴上举杯敬酒的祝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