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捉了张辉瓒(2)

毛泽东在军事会议上还进一步阐释了自己这次反“围剿”的用兵策略。他说:不是进攻,而是要积极地防御;不是要先发制人,而是要后发制人;要首先诱敌深入,然后才歼灭“围剿”之敌。毛泽东还以《水浒传》中林冲先退让一步后再打败洪教头为例,向众将领们解释了他的用兵之道。他认为,在红军力量还很弱小,根据地尚不巩固,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还未改变的条件下,面对重兵来犯,红军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军力,然后再待机破敌。因此应采取把敌人放进来打的战略。当敌人向我进攻时,红军应先向根据地内部退却,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支援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发现敌人的弱点,创造战机,采取各种积极手段打击敌人,使敌我形势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接着再集中兵力实施反攻,各个歼灭敌军于运动之中。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小布主持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

毛泽东在会上慷慨陈词,列举了破敌的六个条件。他说,第一,我们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支援红军,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二,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有利作战的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第三,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第四,我们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第五,我们可以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然后再打;第六,我们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毛泽东接着还进一步说明“后发制人”是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法宝。

中国古代兵家一致认为,“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夫驽马女子筋骨力劲,非贤于骐骥孟贲也,何则?后起之借也。”(《战国策·齐策》)这段兵法说的是,千里马的力量用尽了,劣马也能超过它;勇士疲困不堪了,女子也能胜过他。并非劣马的筋骨、女孩的力气比千里马和勇士强,这到底是何原因呢?那就是凭借后发制人的作用。

除此之外,毛泽东也预感到1930年开始,红军已从零敲碎打的游击战向较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化了。他是十分重视这一转化的。当然,众所周知,毛泽东仍是十分重视游击战的。他后来还说过:“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已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虑。”(《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74页)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是毛泽东兵法的又一创举。然而,仅此一点是不够的,在他看来,游击战除了具有战略配合作用,有进攻性、灵活性、主动性、速决性、分散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向运动战发展。

而且,运动战自古有之。翻开中国古代军事史,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无一不是运动战。

“古为今用”,毛泽东正是从古代的战争风云之中充分吸取营养的。

然而,毛泽东又远远胜过古代的所有兵法大师,对运动战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运动战没有固定的战线,而是高度机动,为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要求正规兵团实行大踏步地前进和大踏步地后退,适时的集中和适时的分散,通过这样的机动,来调动敌人和创造战机。

毛泽东把运动战通俗地解释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前者主要体现进攻性,后者主要体现运动性,两者互为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走”是手段,“打”是目的。光“打”不“走”是拼命主义,光“走”不“打”是逃跑主义。“走”是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毛泽东指出:“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是运动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