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与大柏地之战(3)

中国古代兵家讲:“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取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这儿说的是,作战只有正兵而无奇兵,阵势虽很严整但不能给对方造成突然猛烈的打击,这就无法取胜;虽有奇兵而没有正兵,攻势虽很锋锐,但没有可作依靠的钳制力量,就难以控制住敌人。

毛泽东深谙“奇”与“正”之道,在古代兵法中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用兵策略。“正”是说用兵的常法,反映战争的一般规律;“奇”是说用兵的变法,反映战争的特殊规律。带兵打仗的关键就在于巧妙地处理攻防、奇正、虚实这几对矛盾的辩证关系。从作战的目的讲,“以正合”服务于“以奇胜”。就手段而言,明于“正”而暗于“奇”,二者是“伐谋”与“伐兵”的结合。

古代兵法大师韩信出奇制胜,是又一个此类战法的范例:

公元前204年,汉军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当汉军进军到赵国西部边境要隘井陉口时,赵王歇和陈余也率领大军杀了过来。

一场大决战即将展开。

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在各方面处于优势。从兵力看,赵军号称20万,韩信只拥兵4万。从粮草上看,赵军在本土作战,粮草供应充足。汉军远征至此,补给线长,粮草运送困难。从双方占据的地形而言,赵军据守井陉口,是太行山重要关口之一,它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很高,中央低洼,赵军把守着这道关口,汉军从平原进攻,实在难以攻破。

赵国谋士李左东主张据险坚守,切断粮道,后发制人。

赵王歇和陈余却死扣兵法,根据《孙子兵法》中“十则围之,倍则战”的作战原则,准备以优势兵力主动出击,一举歼灭韩信于井陉口。

韩信知己知彼,摆出一个奇阵,背水列阵,将士兵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局面里。

陈余见状,大肆嘲笑韩信是一个不懂兵法,徒有虚名的庸才,当即一声令下,二十万赵军就铺天盖地地杀来。

汉军全部集中在水边,面对来敌只能抵死相拼,因背后是滔天巨浪,毫无退路。无论赵军怎样冲杀,汉军阵地依然屹立不动。

正当两军杀得难分难解之时,韩信的两千“奇兵”开始行动了,他们早就埋伏在赵营附近,此时一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攻入赵营,按韩信的指示,把赵军的旗帜全拔掉,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在水边苦战了半日,陈余只得下令收兵回营。快回营寨时,却见大营全插上汉军的红旗,顿时吓得六神无主。一时军心大乱。

韩信乘机出击,结果赵王被俘,陈余被杀。

毛泽东用兵,除了他本人天才的闪光外,也牢牢抓住了韩信破赵这类中国古代军事辩证法的奥秘。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两年后毛泽东再经大柏地时,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沙场,看着满墙依旧的弹洞,不禁感慨万千,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一首诗《菩萨蛮·大柏地》以表心曲: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林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这是一首追忆昔日血战的诗篇,但此时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忆念。尤其是诗人正在此凭吊昔日用兵得胜的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又是如此美丽、宁静而青翠。仿佛感恩的大柏地此刻也懂得了一代兵法大师抒怀的心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