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毛泽东妙化山大王朱聋子的“打圈战”,创造出自成一体的游击兵法,使我军终于有了自己的战略战术,走、打、进、退从此变幻莫测,与孙子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交相辉映。
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
这就是名扬四海,非同小可的游击“圣经”——十六字诀。同时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思想基础,而积极防御战略是毛泽东兵法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一法宝目前早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军事史上的丰碑被万人敬仰、遵循。
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军队就曾奉行过这一游击经典;在西点军校,高级美军教官们也曾热烈地与学员们讨论并研究这一经典;在1958年古巴的密林里,一位现代游击战专家,格瓦拉给游击队员们讲授的游击战经典也是这“十六字诀”。同时他还根据毛泽东这一著名游击理论撰写过《游击战》一书。古巴获得解放后,他又只身进入扎伊尔、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开展新的游击战,1967年,当他39岁时战死于玻利维亚。而这位现代游击天才最为崇拜的就是毛泽东的兵法,其中尤其对“十六字诀”推崇备至,奉为“圣经”。
秋收起义后,几仗一打下来,毛泽东一下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认清了真正的形势,即“敌强我弱,敌多我少”。他不得不把战略的重心放在防御与进攻的关系上,放在如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这方面上。
毛泽东在还未亲自率兵打仗之前,还不可能真正了解“山大王”到底靠什么本事在井冈山生存下来的。上井冈山不久之后,他仔细地研究了王佑的师傅朱孔阳(绰号朱聋子)的打仗经验。朱聋子作战靠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那意思就是仗打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官军一来,就利用其熟悉的地形、民情等有利条件,与其巧妙周旋,躲来藏去,总之最终把官军甩掉,使之不能消灭他。
朱聋子的话让毛泽东豁然开朗,他认为“打圈是个好经验。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强敌来了,先领它兜圈子,等它的弱点暴露出来,就要抓得准,打得狠,要打得干净利落,要缴到枪,抓到人”。同时毛泽东还从革命战争的根本目标出发,赋予“打圈”新的内容,认为:我们要把朱聋子这句话改一下,改为“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迷惑敌人,摆脱敌人的追击,并迫使敌人暴露出弱点;打仗是为了战胜敌人,消灭敌人。毛泽东还以中国民间通俗的语言比喻道: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打仗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而且“十六字诀”中的第一句“敌进我退”与《孙子兵法》中的“走为上策”同出一理。
毛泽东的确出手不凡,一上来就抓住了战争的本质,以“十六字诀”把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道理说得透透彻彻。
“十六字诀”成了当时指导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总方针。从战略上讲,当时红军的兵力和作战范围都非常有限,必须开展这种游击战才能确保并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
按照毛泽东的解释就是:“十六字诀”包括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5页)
什么叫“敌进我退”呢?那就是当敌军向红军占领的根据地“进剿”时,就是战略上的全面进攻,红军在战略防御中,为了保存自己,就必须实行战略退却,这就是“敌进我退”。当敌军进入了根据地后,为了使其不得安宁并削弱其战斗力,就应进行“敌驻我扰”。而当敌军终被扰得疲惫不堪时,就应集中兵力主动向敌人进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就叫“敌疲我打”,这时已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最后当敌人不得不退却时,就应乘胜追击,争取多消灭一些敌人,多收缴一些武器,这时已是全线出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