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层──易受伤的脆弱情感

我们小时候大多会有一些创伤,这些创伤的来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绝、活力能量受压抑、麻木不仁、缺乏温暖、紧张、受虐、被比较、有压力、被苛责、被批判。也许这当中最大的羞辱是,我们不被支持做原来的自己,而被制约要成为别人(父母、老师、整个社会)所期望要求的人。带着这些羞辱,我们的纯真、活力、爱心、信任……开始一一瓦解,不复存在。纯真变成多虑、信任变成不信任、自然流露变成精神崩溃和自我怀疑、生机盎然变成沮丧和缺乏活力、自然的权利主张变成好战或无法保护自己、热忱变担忧、抒怀变催促……这个清单列都列不完,而我们就在这些过程中受伤了。

这样的伤害在我们一生中不时地发生,最早可能会在母亲的子宫中发生,后来也发生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每个人受伤的方式与程度不一样,自然每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同。然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受过伤害是很重要的。很少人在小孩时期就具有内在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去防御自己不受到伤害、不变成麻木不仁、不受到负面影响,而可以仍然强壮地活在自己的中心。

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状态是:柔软、接纳、开放和幸福感。然而,在受伤之后,失去了内外的信任,脆弱感也就混杂了害怕、孤寂和羞愧。中间这一层变成了一个令人害怕、孤立、羞愧的空间。经历了社会和宗教多年来成功的洗礼之后,人们已变得顺服,不得不压抑个人的狂野、性意识和真实感受。这是因为独立的个体性会让那些需要掌控孩童的人感受到威胁,也会唤起他们太多的害怕。害怕和内疚通常会被使用来压抑小孩的生命能量,让我们忘掉真实的自我。我们的父母、师长和宗教权威人物(每人尊崇的各有不同),都是这个压抑过程的无名工具。然而,他们还能怎么做呢?他们自己也同样在这个压抑工具下求助无门。

除非我们循规蹈矩,照着大人的期望去做,不然就会面临被断绝爱和赞同的来源。小孩如不服从,可能会被处罚、虐待、孤立、拒绝,甚至有会被毁灭的感受。照顾我们的人、老师们都以为他们是为我们好才这么做,才非要将社会文化这种压抑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在还是小孩保有纯真和接纳的状态时,便屈服让步,放弃自己浑然天成的活力生气和狂野气质,好去交换大人的爱与赞同。每个人的自我感都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遭遇到这种直接的攻击,也因此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的谋略,也就是落入第三圈外层的保护层)。

不论求生存的策略为何,我们的脆弱情感现在包裹了一层层的羞愧和惊吓。伴随着羞愧和惊吓而来的,还有深沉的被背叛、受伤、愤怒、无助、绝望之感。我们的受伤和愤怒来自受虐、被忽视、不被接受、不被看见、不被听见、不被欣赏、不被了解;还有被迫要表现和顺从,要压抑自己的性意识和蓬勃生气。而这些愤怒和受伤的感觉,被紧抓在第二圈中间层,隐藏于惊吓和羞愧感之中。当我们探索中间层时,大部分人最先接触到的会是惊吓和羞愧感。但是,当我们探究得更深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深沉的愤怒、空虚、难过、孤寂和自我的空洞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