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蜜 沙 冰
今:红豆刨冰
一个时尚的轮回后,刨冰又成了时尚的吃法。
从辉煌归于平淡
吃冰食的习惯在我国形成比较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是奴隶们唱的农事歌,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原生态歌曲的最好诠释。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旧时夏历的十二月、正月。奴隶们唱道:“十二月哟,我们把冰凿得通通地响;正月里哟,我们把冰藏进冰窖。”心里也许还唱道:“明年三月启冰,吃冰没有我们的份。”“凌阴”的“阴”是“窨”的借字,也就是藏冰室。到了三月,皇帝率领臣子在隆重的祭祀后才能取出冰块,供贵族官吏们享用。
到了唐宋时,商业高度发达,藏冰方式从官府流传到了民间,夏天享用冰品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我们可以想象下,长安或者汴京繁华的街上,小贩们大声吆喝:“卖冰水哦甜滋滋的冰水,一文一大杯。”
夏至这一天,朝廷有向官员派发冰的习俗。民间也有食用冰食的习惯,清代《燕京岁时记·颁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宋代放假三日、并给官员们发冰消暑。《宋史·礼志》还可以看到,“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留后、观察、内客省使、权知开封府”,高级别的官员,到了伏日这一天,皇帝不仅赏赐冰,而且是赏赐高级冰食——“蜜沙冰”。沙,这里是指“豆沙”。“蜜沙冰”顾名思义,就是把冰敲成小块,放上糯软的红豆沙,浇上甜沁的纯天然酿造蜂蜜,冰灵甜润。
能够享用蜜沙冰的人毕竟只是小部分官员,“小资”们在任何时代都有一套追求精致生活的秘诀。吃不了御赐的红豆刨冰,那就吃自制的蔗浆刨冰。蔗浆,就是甘蔗榨出的浆汁。蔗浆制作过程麻烦,先要把甘蔗榨汁,反复熬煮后,经过晾晒才能形成浓稠的糖浆,而且必须冷藏保存。此时制糖技术尚不发达,蔗浆产量很小。物以稀为贵,在唐代小资们的眼里,能够享用蔗浆跟今天喝一杯正宗巴西蓝山咖啡一样,有格调的生活从这里开始。杜甫《进艇》中说,“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带家里人去江上乘船游乐,还不忘带去茶水和蔗浆。王维《敕赐百官樱桃(时为文部郎)》一诗中,有句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太官还有蔗浆寒。”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蔗浆是一种“黏稠状态”的甜饮料,被唐人用作浇汁,连唐代宫廷中都收贮大量的蔗浆以供使用,并且将之保存在冰井中加以冷藏。
某位古人也许说过:我不在家里吃蔗浆刨冰,我就在回家吃蔗浆刨冰的路上。
到清代,由于藏冰业的高度发展,冰饮业变得非常普及,不管是蜜沙冰还是蔗浆刨冰都渐渐隐匿于平常生活中。
刨冰的无限创意
时尚就是不断轮回的一个圈。有人说过,去年是新潮,今年是流行,明年是过时,10年之后为老土,50年后又成为时尚,100年以后就变成前卫了。这个准则无论是放到服装上,还是放到饮食上,都还有一定道理。所以上千年前流行的刨冰,现在成为夏日宠儿,也是遵循了这个轮回的规则。
在街上的冷饮小店,大多可以看到“正宗台湾刨冰”的招牌,大抵刨冰是从台湾流行过来的。但是假如你了解到中国古代就有吃刨冰的习惯,那这个招牌改成“正宗宋代刨冰”也不为过。刨冰最佳代言人可以选择杜甫、王维这样伟大的诗人,吟诵之间一首关于刨冰的诗歌也许就流芳百世。
热衷刨冰的诗人们绝不会想到,有一个时代的食品危机严重到让人触目惊心。网上罗列了几十种不能吃的食品,在这个清单上,作者漏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食品,就是刨冰。这看起来纯洁干净的食品,竟然也有让你震惊的黑幕。 如果告诉你,制作刨冰用的冰,是用自来水加盐氨和冷冻液制作成的,并且没有经过任何的卫生检疫,你还会毫不顾忌地食用刨冰吗?
在各地的媒体均有报道,街上卖的刨冰所用冰块,有部分来自工业用冰。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的自来水,加入化学制品,通过冷冻,制作成为冰块。这些工业冰块的价格比食用冰块的价格低了三四倍。一杯售价4元的刨冰,利润竟然可以达到500%!不少商贩采购这样的工业冰块来制作刨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由于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均能在零下170℃的低温环境下生存,食用这样的刨冰,急性腹泻和胃肠炎不请自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虽然刨冰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自己制作刨冰是一个折中的好办法。在DIY的无限创意中,刨冰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施展。不必禁锢于蔗浆刨冰,也不必拘泥于蜜沙冰,你能找到的材料和能想到的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刨冰上来。芋头刨冰、珍珠刨冰、香蕉芒果刨冰、草莓刨冰、西瓜木瓜刨冰……这就是排列组合的无限创意。如果你喜欢麻辣火锅刨冰,或者是烧烤番茄刨冰那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