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为我们无法或者说无法仅凭一时冲动改变世界,我们需要持久坚持。因为改变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破坏不对的东西,还需要创造你想看到的好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自己不具备我们希望世间出现的美德,如果我们不尽力体现这些美德,我们不可能“传染”给他人,也不能克服困难,攻克对手。

近几十年来取得的进步让我们有理由心存希望。我们总算明白了,尽管拥有聪明才智,人仍然是脆弱的、需要互相依赖和依赖大自然的。对自身的脆弱及其相关危险的意识很可能令我们获救。

给我启迪的人

蒙田(Montaigne 1553~1592)每次重温米歇尔·德·蒙田的作品,总会让人记起平凡生活的滋味。看他如何巧妙地回答假象对话者的提问:“今天什么事也没做。”“怎么?你难道没活着?生活不仅是最基本的,也是人最重要的事之一啊……”蒙田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什么也没做,但我们一直在生活啊!

他还教给我们智慧和思想开放,比如:周游欧洲时,他曾后悔没有把厨子带在身边。是因为不喜欢当地食物,想要自家厨子做几盘法国西南部的名菜来打打牙祭?才不是呢!恰恰相反,他想让厨子学会几道异国菜肴,回家之后招待好友品尝。开放的思想和智慧有时见于日常小细节。不,不是“有时”,应该说“总是”。

真正的智者并非以言论见著,而是凸显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蒙田是我喜爱的大师之一,为什么他给我以启迪。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梭罗被称为“美国的第欧根尼”。在《论公民的不服从》中,他首次提出了非暴力的公民行动,启发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并且证明,一个人坚定而具有榜样性的行动能够带动其他人。在《无原则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他批评了对行动的“痴迷”:“我认为这种无休止的行动什么都不是,甚至比罪行还不如,有悖于诗意、哲学,甚至有悖于生命本身。”在代表作《瓦尔登湖》里,梭罗赞颂了孤独自处但对世界和生活保持开放心态的人生。

梭罗是现代生态保护者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尤其是《梭罗日记》,贯穿其中的是如下信念:只有与自然保持共处,人才能体验富足完满,保有健康并增长才智。若是远离自然,则身处险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