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时间压力,这可能是一个更令人烦心的话题。周末、假期、闲暇时间都有各种计划,要做的事情太多,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
有时候,我在周日早晨醒来便琢磨:“就一天时间,怎么可能见完所有想见的人,打完所有要打的电话,干完所有该干的杂活儿?”今天星期天,一切都好,可是有时候感觉压力真大。真荒唐!
有个很早期的试验性研究证明,一个小细节——比如时间紧迫的感觉——就能打破我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我们的行为。这项结论来自于对神学院学生的研究。这些学生背景情况相同,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准备用《仁慈的撒玛利亚人》(Le Bon Samaritain)寓言来讲道。这则寓言选自《新约》,说的是一个旅行者在穿越某个危险地带时被匪徒袭击打伤,财物遭劫,被抛在路边奄奄一息。一个又一个旅行者路过,都没有停下来救他,可能是因为害怕。
对学生们的要求是:“你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准备讲道,然后去附近街区的录影棚录影。”学生读完寓言,体会了利他主义和帮助陌生人的精神之后,被派到附近的一间录影棚拍摄讲道内容。
一半人被告知:“时间充裕,别在路上磨蹭,不用着急……”而另一半人被告知:“赶快动身,要迟到了,赶紧过去,不然错过约定时间就录不成了!”在他们必经的路上有人故意躺在路边呻吟,就像寓言故事里那个被匪徒袭击的旅人。研究人员想知道这些学生的性格、个性和他们所研读的寓言故事的性质对帮助他人有没有影响。结果发现,时间压力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没有受到时间压力的学生中,2/3的人停下脚步救助路边的“伤者”,余下1/3没有停下来(大概是因为要录影所以感觉紧张)。相反,另一半被告知时间紧迫的学生中,仅有1/10的人停下来!只有1/10!这些神学院学生可是刚刚研习过关于利他主义的寓言呢!
《仁慈的撒玛利亚人》寓言
马丁·路德·金在遇刺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提到这则寓言,解释说:“你们知道吗,教士和利未人可能都看见了路边躺着的那个人,心里想着匪徒是不是还埋伏在附近。也许他们以为那人在假装,装成被抢劫后受伤倒下,其实是设计骗他们,等他们靠近就轻而易举地进行突然袭击。利未人问的第一句话是:‘假如我停下来帮这个人,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当仁慈的撒玛利亚人经过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反过来的:‘假如我不停下来帮这个人,他会发生什么事情?’”马丁·路德·金很聪明地指出,那两个没有停下来的人可能有着相同的原因:恐惧。第三个路过的撒玛利亚人停下了,救了受伤的旅人,把他带到一家旅店,给旅店老板钱请他照顾伤者。
这个结果应该让我们更谦逊一些。我们的善心和价值观居然被虚假的紧迫感轻易地毁掉,让人既困惑又恼火,既羞愧又郁闷,但这是真的!我们的天性和价值观总是受到此类小事的阻碍,必须不懈努力,不让时间压力和一大堆要做的事毁掉我们做好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