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和同情

无论我们多么忧虑世界的前途并且有意积极行动,当我们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却束手无策时,很可能沮丧泄气,坚持不下去。长期目睹他人的痛苦、见证各种不公确实会令人身心俱疲。很多护理人员有这种问题,被称为倦怠症(burn-out)或“同情疲劳”。

其实这是一种“移情性忧伤情绪”的疲劳,因为同情这种情绪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会发生疲劳的——塔尼亚·辛格尔(Tania Singer)的团队近来已通过神经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有些人通过回避别人的情感和情绪来自我保护,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可以走出倦怠症的旋涡。然而,有多少人最终因此疲惫不堪,不仅无力改变世界,甚至变得十分脆弱,远离他人?他们因为无法承受面对他人的苦痛所带来的压力而将他人“非人化”,并为此备受煎熬。那么,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又如何防止其发生?

不少研究证明,冥想这种方式并不会使我们与世隔绝,反而让我们去与他人结交,甚至促进“利社会行为”——即为帮助他人而与之靠近,为之提供安慰或与之分享的行为。

以社会中的年老者为例,他们往往孑然一身,无人问津,感觉自己苟活残生毫无意义。众所周知,孤独是引发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早死的重要风险因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员戴维·克雷斯韦尔(DavidCreswell)最近发现,冥想练习可以减低老年人的孤独感,还可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当然,冥想不是万能神药,老人们也应尽早获得更多重视和关怀。不过,冥想练习至少能让老人生出一种归属于某一社群的感觉,从而与社会重新建立联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个年轻人找活儿干,到林子里跟樵夫们一起砍柴。第一天,他干得非常卖力,砍了很多柴。翌日,年轻人同样十分卖力地劳作,砍下的木头却只有前一天的一半。他很苦恼,于是决定第三天多砍一些,以赶上进度。他很早就开工,发疯似的猛砍,结果砍下的柴更少了,比前一天还要少。年轻人既羞愧又泄气,去见雇用他的老板,说:“我让您失望了,尽管我全力以赴想要不负您的信任,可总是事倍功半。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老板听他说完,和蔼地问道:“这些天你磨斧头了吗?”年轻人回答:“我忙着砍树,顾不上磨斧头。”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保罗·孔东(Paul Condon)所带领的团队对“利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观察特定情境下被研究者的行为:被研究者坐在候诊室唯一的一张空椅上,一个拄着双拐的人(参加研究的志愿者)走进来,靠着墙,故意作痛苦状。此时,其他坐着的人都对此假装视而不见。

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被研究者的反应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做过冥想练习的人给拄着拐杖的志愿者让座的比例,比未曾做过冥想练习的人高出四倍。

改变自己应该从提升自己的良知、智慧和同理心,好好梳理自身开始。我们自身就是我们用以改变世界的利器。我们需要赶快行动起来,但与此同时,提升自己也同样重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