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2)

维尔纳执掌了一套处理历史和风俗题材的绘画标准,表现当时盛行的爱国主义情绪,深得皇室的认可。而其他城市的各种艺术机构皆与这种历史风俗题材的官方标准沆瀣一气。物极必反,形形色色的“分离派(Secessions)运动”开始在各地兴起。最早的“分离派运动”是1892年兴起的慕尼黑分离派,以打破当时弗兰茨·冯·伦巴赫(Franz von Lenbach)的绝对统治。“分离派”鼓舞了一大批富有反叛精神的艺术家,并通过传播法国印象派、促进国际间交流来打破当时沉闷的局势。1889年在柏林,1893年在德累斯顿,1897年在维也纳,一场席卷德奥的“分离派运动”相继出现,如火如荼。大量国际性的展览开始举办,艺术家们共同创作切磋。1898年,柏林分离派正式诞生,并举办了包括蒙克、塞尚、梵高、高更等法国艺术家的画展。在各种强烈的艺术风潮的刺激下,德国各地也纷纷出现了新的艺术家团体,譬如在慕尼黑成立的“新达豪社”(Neu Dachau group)、“土坷垃社”(Scholle group),居住在沃普斯韦德(Worpswede)的艺术家团体,居住在德累斯顿附近的戈佩尔恩(Goppeln)的艺术家团体。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特征在于,纷纷放弃了对历史风俗题材的盲目遵从,转向荒蛮的自然风光,以强烈的色彩表现严苛自然环境下的美。

不仅如此,19世纪90年代,在慕尼黑形成运动中心的工艺美术运动,也对时代艺术风潮的革新贡献了自己的独特力量。1896年在慕尼黑以《青年》和《简化主义》(Simplicissimus)为阵地,著名的“青年风格”(Jugendstil)兴起并传播到整个德国。

当然,最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表现主义的,还是德国艺术界与法国印象派,尤其是后印象主义(Post Impressionism)诸大师们迟到的相逢。这些影响随着德累斯顿、柏林、慕尼黑相继举办的画展而真真切切地在德国艺术家中发挥作用。在这些耳熟能详的画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梵高。梵高那种酒神般狂喜的体验天赋,那种摇曳如火焰般的遒劲线条、光辉灿烂的强烈色彩造成的极其刺激性的视觉形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距离限制,仿佛自身与所描绘的周围世界融为一体。在表现主义画家那里,梵高被称为“父亲”。

正是基于德国美术界的上述状况,德国表现主义兴起并快速地发展,以一种敏锐的激情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并将之沉淀为种种影响深远的精神构型。我们将简单地考察“桥社”与“青骑士”,借以描述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所领悟到的时代精神,如何进一步积淀和过渡为一种新的思想要求。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