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会,谋定后动助你树立威信(2)

取信之谋,做比说更有效

商鞅在变法之前先立威取信,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历史上,很多人都明白此做法的必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与商鞅却是天差地别。

商鞅之后一百多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但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只存在了六个月,其失败原因,司马迁曾做过总结,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起威信,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初,打着被杀的太子扶苏和旧楚名将项燕的旗号,许诺“苟富贵、勿相忘”,使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路势如破竹,大有占领天下之势。可是,陈胜很快就耐不住诱惑,急于自立为“张楚王”,派手下干将伐秦攻城,又不封他们为将军。众武将文臣不服,陈胜便大怒,欲诛其家室。凡此种种,令陈胜威信一败涂地,属下不再信服和亲近陈胜,内乱严重损耗了起义军的实力。这时,陈胜又允诺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却没有下属相信他,起义军瞬间分崩离析。

陈胜的确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以为称王称帝就可树立威信,别人就可任他摆布,殊不知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如果没有威信,帝王大权也是徒有其名,根本无法驾驭群臣。如果陈胜能够在起义之初就树立起威信之名,践行“苟富贵,勿相忘”的承诺,秦以后的历史或许也将改写。

相比之下,商鞅的取信之谋总能恰到好处,看似轻描淡写,却是暗藏心机。他不会对众人进行言之无物的说教,不会没完没了地训斥他人,而是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民。

商鞅在“南门立木”之后,也有过立威之举。当时,新法推行一年,官府收到许多对新法的投诉。就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立即捉住时机,制造了另一起“立威”策划。商鞅认为,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贵族阶层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但太子的老师必须代之受刑。于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被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则被刺字,以示惩戒。

从这以后,秦国下至百姓上至贵族,再没有人敢质疑新法。10年以后,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赶上或超过了东方六国,一跃而为头等强国。就连曾霸占秦土地的魏国,也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给秦国,秦国日渐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