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公孙氏,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后封于商,今人称之为商鞅。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所倡导的改革,还推动了整个社会由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可见商鞅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立木取信”,商鞅变法的立威策划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期。周室衰微,诸侯互相攻伐,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社会向新兴封建制转变。而商鞅,就是这乱世当中的弄潮儿。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喜欢钻研法制,曾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求贤令,踌躇满志的商鞅得讯后立即前往投奔。当时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其他诸侯国落后,魏国还从秦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商鞅分析局势,向秦孝公进说“强国之术”,秦孝公颇为动心,拜商鞅为左庶长,力求变革图强。
商鞅得到孝公支持后,立即起草了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重农抑商等。这些改革会大大削弱旧贵族势力,商鞅担心贵族不买账,更担心百姓不信任他,不支持他,使法令变成无用的空头条文。
商鞅这些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先秦时代,官府行为没有严格的条理规范,常常是长官个人意志,因此官府政令随意变更,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也大大降低了官府的威信。商鞅要想百姓相信新法,要贵族遵从变法,就必须让百姓和旧贵族看到官府的决心和毅力,树立言而有信、说一不二的权威。只有这样,新法才能真正得以推行。
于是,商鞅在法令发出之前,就做出了“南门立木”这一经典策划。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百姓围着这根木头议论纷纷,都认为是“左庶长”商鞅在和大家开玩笑,不知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大家都看热闹,却无人敢上前。于是,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两,围观的人更加吃惊,扛根木头就给五十两赏金?这根本不合情理。不过,还是有人抵不住这诱惑挺身而出,一口气把木头扛到北门。结果,商鞅践行允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分文不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轰动了整个秦国,百姓点头称道:“咱们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通过“南门立木”,商鞅成功在百姓中树立起威信,让全国百姓知道他凡令必遵行。紧接着,他就把起草好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原本对官府一心狐疑的百姓立即相信了新法,就连那些被触犯利益的旧贵族也不得不依令行事。
就这样,商鞅变法得以顺利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