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8)

1972年到1973年夏天,甘肃定西地区连续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数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和家畜缺饮用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如实做了汇报。参加会议的周恩来听了十分难过,他说:“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说到这里,周恩来伤心落泪。会后,他立即抽调干部,奔赴甘肃帮助救灾。一年后,已查出癌症的周恩来对甘肃的灾情仍放心不下,他指示再一次到甘肃调查灾区群众生活安排落实情况。当工作组的报告放到了病床边时,刚做过手术的周恩来在报告上连续写下9个不够和3个感叹号:

“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

多年后,周恩来的这个批示被中央档案馆作为档案收藏。翻开这份档案,人们仍能感受到共和国总理将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系于心中的一片情怀。

退休后的邓小平,最关心的还是人民的生活质量。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和弟弟的一次长谈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而人民对邓小平这种一心牵挂人民生活的领袖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在邓小平故居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句质朴的话:“小平同志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永远怀念你!”道出了普通百姓对他的深切缅怀。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之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老百姓所关心的具体的“实事”是什么,还需要各级官员从实际当中去获得。

官员要为民办实事,首先当然是要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才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需要的、真正的“实事”。这就需要官员深入老百姓当中,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实际调研,掌握情况。只有深入到第一线, 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 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的事迹最具典型性。比如,他曾深入里弄,了解市民的居住环境;他亲自登上公共汽车,体验群众乘车的困难;他夜访公安派出所,了解治安情况;他冒着余震危险,钻进灾民住的窝棚察看灾情;他走进工棚,了解工人的生活。而且,他认为,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他自己在调查中,总是轻车简行,不要迎送,深入到最基层。

官员为民办实事,还要有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既然是办实事,就一定要办实在、办好。这中间要克服各种困难,要坚持到底,甚至要亲力亲为、吃苦耐劳,这些都需要为人民负责的态度。

1990年5月,郑培民出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上任伊始,郑培民就问:“哪个村子最穷?”随后他就去了叭仁村,这个村在一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头上。到村里后,郑培民首先了解到,这里水贵如油。于是,他积极联系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并做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终于使这个村子通了水和电。从此,乡亲们再也不用拎着重重的木桶,吃力地走上16里路,到山沟里提水了。正是以这种态度,两年多时间,郑培民的足迹走遍了湘西州218个乡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