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使得“私”和“公”的领域,也在此消彼长,不断发生变化。如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江山社稷是皇帝个人所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则说“天下为公”。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公共领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而私人领域在受到各种保护。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及在获得执政地位,进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倡导和要求各级官员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戒除私心私利,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社会“公”的范畴。
无论东西方,不管是将政治作为一种职业选择,还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官员,都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在中国,传统的“仕”的思想和“功名”思想,更推崇个人出将入相,以从政做官为正统的人生道路。官员从个体“私”的领域中跨越出来,进入社会“公”的领域,也是一个突破私的小我,而实现公的大我的价值提升的过程。
具体而言,官员出以公心,就是要时时处处从公共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官员对“公”的恪守,应该成为其基本的思想要求和行为准则,贯彻在日常的具体工作和生活中。
二、公私两字定成败
为官要为公是由官员的职责本身所决定的,但是,官员要真正做到一心为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遍览中外历史,细察四海现实,为公还是为私,向来是为官的焦点和热点。在公与私之间,也就存在着一个官员成败、褒贬、毁誉的分水岭。
总结林林总总的历史和现实,官员要做到一心为公,就必须过好两关:一曰亲情关,二曰亲信关。这两关,是上最难跨越的两个山头,过不去这两关就难以成为一个好的官员。
1.先要跨越“亲情”关
亲情,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亲情之间,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绵绵不绝,不离不弃,爱其强而容其弱。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戚之间的情愫。人是感情的动物,亲情又是人类所有感情中最原初、最本真的一种。人的社会关系中有一大部分靠血缘来维系。所以在“公”字面前,要跨越亲情关很难。
在中国封建政治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外戚专权。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在历史上很多次的皇权交接和皇权行使过程中,皇帝因年幼、多病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实际处理政事,就常由太后帮助听政视事。皇太后如何来掌管国家大权呢?其他人她不放心,于是就会找来父亲、兄弟、甥侄等等有亲情关系的人来掌握各种权力,时间稍长,坐地为大,逐渐就成了外戚专权。这是典型的以亲情来干扰政权,其结果大都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甚至最终落得满门诛连、人人受害。如汉朝的吕氏、窦氏等,唐武周时,满朝政要皆为武氏,杨国忠因为杨贵妃而成为宰相,后来魂飞马嵬坡。政权运行终究还是要回到正常的权力分配规律中,而不是以亲情为核心。
隋唐以前,官员任用讲究出身、门第,实际上就是在权力分配中过分强调血缘、亲情关系,这种政治制度直接产生了社会腐化和对政治秩序具有极大干扰作用的家族门阀,严重影响到社会进步和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