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报告1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推出《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并授权本报独家披露。

两年前的2005年7月,本报独家刊载了国研中心社会部的医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医改的大讨论。在“医改方向不能是市场化”的总结反思中,

2006年9月底,国家正式启动医改,成立了由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出任双组长。2006年10月末,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联合在发改委网站上推出一个“我为医改建言献策”的栏目,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研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意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决策提供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其中一家。

7月1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医改课题组负责人葛延风,就课题组推出的医改新报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我国经济实力可保障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各方专家纷纷对医改建言献策,你们的报告核心观点是什么?葛延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医改课题组负责人):我们的核心观点是,在现有体制中嵌入一个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或称之为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基本思路是:依托各级专门公共卫生机构和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共同构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按照确定的服务项目(体现为选定的诊疗手段和基本药物),向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只需要个人分担少量成本的基本医疗服务。对于贫困人口,需要个人付费的部分给予减免。有关服务应适应人口流动需要,以实际居住地为基础,采取开放服务方式。

中国青年报:怎么理解“基本卫生保健”?

葛延风:基本卫生保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公共卫生服务,我们的建议包括:(1)计划免疫接种和管理;(2)计划生育和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3)儿童保健服务;(4)结核病、艾滋病、非典型肺炎、鼠疫、禽流感、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5)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和管理。

二是基本医疗服务,定位于保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急诊、急救应急处理等。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方案是:依据目前政府的筹资能力,结合全国范围内的疾病发生特点,选择特定服务内容,并将其具体化为特定的、可以解决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手段和基本药品。

如果能真正做到以上这两方面,绝大多数居民的绝大部分的健康服务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80%的疾病问题都可以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

中国青年报:这是否可理解为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它和英国等国家实行的全民医疗有何不同?

葛延风:所谓“英国模式”,通俗理解就是小病、大病都是免费治疗。但我们建议的方案包括两个层次,由政府埋单的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层次,是底线。在此之上,还有一个层次,就是对非基本医疗,即住院和门诊大病的保障,主要通过目前的社会保险或准社会保险来实现,由个人、雇主和政府共同筹资和分担费用,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