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大鱼的方法就是放长线(2)

结果,世界真的如他所愿,变得“一塌糊涂”,只有他成了唯一的清醒者,笑盈盈地看着一手策划的天下。

善于谋划未来的人,都不会计较眼前一时之得失。战略性眼光的培养,需要有对自身情况充分而清晰认识的能力,需要有能看出行业大致走向的能力,需要有拒绝眼前诱惑的能力,更需要有隐忍的心理抗压能力。当然,不仅仅是这些便能提升眼界,任何能触动企业经营者神经的元素都可作为发散眼界高度的绝对力量。而眼界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发展之强弱。

今天的亚马逊,也如最初贝索斯定位的那样,始终向前看。在1997年上市时,贝索斯就在《致股东书》中“长篇大论”,若用言简意赅地表达其核心理念的话,就是那句——“一切在于长远。”

而截至2012年,亚马逊的市值已达1 110亿美元,将其竞争对手逐一倾覆。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亚马逊依旧昂首远视,眺望着下一个山头。

不按常理出牌的贝索斯,2011年还有一个惊人之举。他投资了一个“万年钟基金会”,目的是建一种巨钟,可于世存在10 000年,为后代万世子孙服务。想必这么“不靠谱”的事儿也只有贝索斯的脑子里才肯容纳。可在这种举动的背后,却暴露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现实。

这种巨钟若真的建成,后世人们必然记得一个叫贝索斯的人,他似乎天赋异禀,善于破坏固化程序,总弄得同行们措手不及,大呼“上当”。同时,他又是个可爱至极的创新狂人,他心里都是用户,对待用户比对待谁都亲……如果以后真有这样的评价,那么这个时代都中了贝索斯的“计”——他和他的亚马逊,会成为时代的记忆和后代的追忆,永续延绵,比起誓言要做百年老店而又没有实际行动的人,他显然高明了许多。

对于贝索斯来说,一切都要做长远的打算。相信大家还没忘贝索斯在1995年之后的6年里,是如何一次次信誓旦旦地向股东们保证的。在他眼中,互联网的世界不会是昙花一现,当越来越多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急于“互联网泡沫”中变现时,贝索斯如黑暗中等待猎物出现的猎手一样,屏息凝神,静静地等待那个神奇时刻的到来。

这个是艰难的过程。没理由你想疯就得拉着大家陪你一起疯。一些股东开始动摇,开始抱怨,开始恐惧:这个贝索斯,要眼见我们的钞票打了水漂才甘心吗?相信这一定是他们心里的声音。

可贝索斯,还是稳如磐石,仿佛听到了他们的怯懦,嘴角上扬,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接下来的2001年,贝索斯的“鱼”上钩了。如果从辩证的关系上看,贝索斯的胜,是那些互联网泡沫中的“泡沫”的败成就的。或者说,那些经不起敲打的泡沫,也仅仅是花了一下世人的眼,之后就消失不见了。

500万美元的赢利,印证了贝索斯的眼界,更鼓舞了股东们的投资热忱。他们的动摇变成了坚持,抱怨变成了赞叹,恐惧变成了胆量。若说贝索斯仅仅凭靠自己的胆识和眼界激活了一个企业,这尚且不算全面,而他的行为触动了投身于此企业中的一切人,最主要的是让那些股东们也开始培养起自己的眼界,相信这才叫真正的“十全十美”。

自2001 年以后,亚马逊一步步朝着在线零售巨头和科技巨人的方向走去,从未止步。一件件事实也证明,贝索斯每次放长线都有“大鱼”上钩。

从今天网上图书的销售盛况看,贝索斯当年锁定图书行业实在高明;从今天电子商务发展的态势看,贝索斯当年投身网海,也一样高明。而从电子商务本身来看,贝索斯循着亚马逊的发展轨道,加上精神抖擞地将自己颠覆式的个性掺入其中,他所涉足的每一个行业都热情似火,如八月骄阳一般。

我们实在不能继续为了褒奖而去罗列贝索斯眼界奇高的事实,而是应该拨开层层炫目,窥见其中辛酸:想想看,贝索斯在遭人质疑之时,是什么力量维护着他的坚定信念?又是什么力量时刻敦促着他无限颠覆、引领变革?这两点,相信是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