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质的守旧与变革(4)

2.“奶爸现象”与性别关系生产维度中的男性气质

《爸1》的最大看点之一就是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爸爸如何在面对烧菜煮饭、照顾孩子的任务时表现得手足无措。《爸2》的杨威依然延续这个模式。《爸1》第一期开篇时是几位爸爸的画外音,他们纷纷把自己描述成“不合格的爸爸”或者“不像爸爸的爸爸”。在刚开始的几期节目中,这些初任“奶爸”的明星在做家务和管孩子方面觉得相当挫败和无助,这也是观众吐槽的热点。但是到了节目后期,待爸爸们已经学会持家育儿的方法之后,节目反而失去了这方面的看点。对于初次接触亲子真人秀节目的观众来说,他们更加买账的是爸爸们出糗的场面,津津乐道的是爸爸们的成长过程,而对于已经成长为理家好手的爸爸却失去了关注的兴趣。那么,为什么爸爸不会做家务和照看孩子这件事情可以成为一档电视节目的主要看点?这个例子说明,“男性当奶爸”的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是一种奇观,尤其当明星勉为其难地做奶爸时,更容易招致旁人侧目。电视和明星本人最需要的就是曝光率和关注度,这些明星被节目定位成不合格的爸爸,但是有鉴于这是社会普遍现象,他们不但会获得社会的普遍共鸣和谅解,还会因为所谓“真性情”“呆萌”的表现而虏获更多的粉丝。如果节目主题变成展示“不会做菜或照看孩子的明星妈妈”,相信节目只会给女明星招来谩骂,甚至可能会被官媒批评宣扬了错误的价值观。

可见,在《爸爸去哪儿》的“纯真”“美好”“人性”“亲情”等褒奖之词的包装之下,隐藏着节目对性别关系生产维度的现有性别分工模式的背书。节目试图传达的观念是,爸爸们不会做家务和照顾孩子,那都是“可爱的错误”,因为持家育儿本来就不是男人的分内之事,何况他们都是工作繁忙的男明星。“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围绕着生殖场域建立起来的性别分工模式牢牢植根于人们心中,《爸1》所唤起的就是人们对这种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共鸣。

在康奈尔看来,两性的生产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性别分工模式,这个模式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人们通常认为,这种性别分工源于原始社会,由于男性在生理方面(尤其是体格和体力)具有优势,因此外出打猎,而女性体力上处于弱势,且要生儿育女,因此便承担起家务。长此以往,这种建构于生殖场域之上的性别分工模式又反过来继续强化了两性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差异。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性别差异观在性别关系的权力维度、生产维度、情感维度和象征维度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强化。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高收视率节目正是通过节目组在性别关系的象征维度所进行的性别实践(如编排性别化的环节或使用性别化的话语),进一步巩固了生产维度的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由于《爸爸去哪儿》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没有妈妈在场,妈妈成为一种家的象征,夜晚宝贝思乡的时候,妈妈必然随时守候在电话那一头,她的声音一定是安抚的、温暖的、热情的。此时,刚刚参加完竞赛、刚做完家务、满脸倦容的父亲的眼神里总是写着:“今天终于工作完了,明天还得接着开工。”此时,亲子活动变成了父亲的工作任务,而“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守候”的性别分工模型,依然根深蒂固。从文化成品的表面来看,文化生产者对象征符号的操控往往是不露痕迹的,正如《爸爸去哪儿》中的导演和随行编剧通常都隐没在镜头背后,那么节目搭售的性别理念便更加令人难以提防。康奈尔提醒人们,性别分工的经济后果值得特别留意,因为男性通过不平等的性别分工为自己积累财富,这是社会建构男性气质的一种方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