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中的“贫乐” 台北姑娘

这个女人,天生就是唱歌的女人。

1953 年出生的邓丽君给家庭带来了欢乐,茅檐低小,醉里吴音,她为贫困寂寞的家庭生活带来缤纷的色彩,就像一个鲜亮的音符一样,在父母、兄弟身边游动,身为全家唯一的女孩子,她备受宠爱。这是一个虽贫穷但自足的家庭,他们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邓丽君出生于台湾南部的云林县,这里充满了南国风情,蕉风椰雨,泥土芬芳。母亲赵素桂为山东人,父亲邓枢为河北人。邓丽君的父亲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四期;而母亲原为公务员,他们于1943 年结婚。1949 年,邓丽君一家随败退的国民党军撤退到台湾,他们租住在台湾中部的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隔年举家迁往屏东机场附近居住。

邓丽君在家中排行第四,由于在她之前是三个哥哥,邓丽君的出世使其双亲分外欣喜,她更是受母亲的宠爱,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带着邓丽君。由于母亲爱看电影,也爱听黄梅戏、评戏等地方戏曲,因此邓丽君自幼随着母亲耳濡目染于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奠定了对音乐的爱好与根基,而邓丽君当初一鸣惊人的也是其演唱的黄梅戏。

20 世纪50 年代的台湾依然贫穷,听收音机广播是一般人家主要的娱乐,邓丽君就是这样一位收音机的“忠实听众”,跟着收音机学唱歌是她那时最大的乐趣。她常去干妈家做客,因为那里有她钟爱的收音机,而母亲与干妈也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收音机的广播里,藏有她与音乐的缘分。

那是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一天,那一天,空气中飘浮着雨水的清凉和湿润,那一天,一个幼小的女孩子独自哼唱着周璇的《缥缈歌》,她并不知哀愁为何物,只是随着缠绵温柔的调子轻声吟唱,绵绵不绝。

她也不知道这就是周璇在电影《董小宛》里唱的歌曲,甚至她还不知道就在此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在她家的篱笆旁沉默良久。那把黑色的雨伞和他身上银灰色的西服就像一朵云一样停留在她家门前。一个女孩和一场春雨,一个细雨天和一首歌,就成了她与自己一生音乐的缘起。

一切都是缘分,邓丽君因为不经意的一次哼唱,被恩师常荫椿听见后,如伯乐遇见千里马,他被邓丽君的歌声感染陶醉,竟像任何一个心怀激情和真诚的人一样,巴巴地跑到邓丽君父母那里,登门请求她的父母允许自己教授这个孩子。

之后才有那一出《访英台》的故事。

邓丽君从民谣戏曲唱起,她婉转的歌喉、可爱的容貌,令人难忘。1963 年,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引起台湾盛极一时的黄梅调热潮,而到了“中华电台”顺水推舟举办黄梅调比赛时,恩师常荫椿遂自作主张为其报名参赛。当年,邓父对此并不十分乐意,父亲以为她唱歌只是为了自娱,焉知她心中对音乐的挚爱。及至邓丽君一路过关斩将,雏凤清于老凤声,技压群芳,一举拿下决赛冠军时,邓父方心中大喜。

拿下黄梅调比赛的冠军,邓丽君登台献唱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亲友、街坊之间,她的表演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展露,也获得了众多热烈的掌声。

邓丽君的一副好嗓子,除了秉承天赋之外(据说她的嗓音多遗传自母亲,邓妈妈的嗓子就不错,即使老年之后说话声音也很嫩细),也是自己努力锻炼学习的结果。很小的时候,邓爸爸每天清晨都会用自行车载着她到附近的河边去练声。邓丽君对着朝霞一遍一遍地唱,把嗓子磨炼得越加圆润饱满,唱腔也愈发成熟,声线也更具灵气。

邓丽君是家中的“清贫乐”,而她从九岁开始随父亲的一位袍泽,也是她的启蒙老师李成清四处义演,也以微薄的酬劳补贴了家用。虽然要到处奔波,但她性格坚韧,并未因此而悲观忧郁。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