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与秋 (3)

第三天上午,吕碧城等结束了短短邓尉之行,就要登舟告别朱镇守使了,席间吕碧城代表诸女媛举杯致礼,并献上《探梅归后谢苏州朱镇守使琛甫》诗一首:

管领幽芳到远林,旌旄拥护入花深。

虬枝铁干多凌厉,中有风雷老将心。

一份感激之心,一片赞誉之情,不无夸张地让诸女媛和这位“风雷老将”鼓起掌来。

朱琛甫亦搭手相送。他的伟岸身躯,站在河水盈盈的岸边,被早春的阳光雕成一尊青铜塑像。

庐山的夏天,那个极具感觉色彩的“凉”字,环生着令人如痴如醉的引力。

七月十四日,吕碧城由沪登轮,逆江西行,踏上了去庐山的液态之路。直到这时,她才感受到庐山不再是个概念上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有着生命血肉的实在。

庐山进入人类的视野,早在夏代。《史记》载,夏禹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曾登过庐山。三国两晋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山迎来了它第一个文化的高峰。庐山那时称南山、南岭、南阜,东晋后期尚不闻名。太元时慧远来庐山脚下,大力开展弘法活动,庐山才屡被称引。在这之后,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来,李白、白居易、苏轼、徐霞客等,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诗词和文章。直到二十世纪初叶,西人在牯岭建造别墅、商市、学校,才把这个云中山城炒得沸沸扬扬,声名远播。

船过小孤山,吕碧城还忆起儿时曾经过此处,时间如过隙之驹,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抵达九江码头时,已是夕阳衔山时候,于是她弃船登岸,借宿九江公所。这一夜她过得很不舒服,汗流浃背,蚊叮虫咬,荒驿无眠,只得坐视星河暗转。四更鼓刚刚敲过,她即起程,乘肩舆向牯岭进发。

舆夫约行五小时,她来到预订的牯岭“仙谷”旅次,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是一座桃源般的山城。幢幢别墅,如朵朵鲜蘑,散落在波峰浪谷间,邮电、警局、店肆一应皆备,球场、花圃布置井然。那一簇簇单体建筑,注入了所在国本土文化的风格印痕,成为一个个独特的景观。站在坡前远眺,这里以牯牛岭为界,分东西两谷,峰峦叠嶂、山色横空、溪水潺潺,而近处则地势平坦,青松、丹枫遮天蔽日。

吕碧城来到居室,推开窗子,凉意扑面而来,大有翠被惊秋、罗衾不耐五更寒之感。她借着这清爽的气候,关上百叶窗,上床就寝。

第二天清晨,她出门散步,门外群山环绕,如屏似障,伸手可触。而眼前的流水和竹篁,却有着别样的风韵。她在《游庐琐记》中写道:

山麓为浅溪,天然如城濠。溪中怪石堆叠,绵亘数里,清泉湍激,随与俱远。山腰石齿嶙嶙,破黛痕而呈褐色。凹处鸣瀑琤琮,泻于丛篁翠筱间。水禽娇小,悠然飞鸣,有仙意。更行里许,则乱峰苍莽,寂无人踪。纵目四瞩,惟岚影与远天相映,身孤心怯,不欲再进。

吕碧城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一个砍柴人过来,她问其归途,砍柴人欣然愿做她的向导。路上砍柴人告诉她,过去这里经常发生虎患,西人雇猎人搜捕,如今已经绝迹。走过几座陡峭的山峰,楼宇的屋顶在翠微间隐现。吕碧城告别砍柴人,拾级而上,径回旅馆。

夜里,吕碧城躺在床上,那青山、溪水、雾岚,一幕幕又向她走来。她飘飘欲仙,慨然有出尘之感。她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披衣下床,走到写字台前,打开台灯,一阕《沁园春》词从笔下流出:

如此仙源,只在人间,幽居自深。听苍松万壑,无风成籁,岚烟四锁,不雨常阴,曲栏流虹,危楼耸玉,时见惊鸿倩影凭。良宵静,更微闻凤吹,飞度泠泠。  浮生能几登临,且收拾烟萝入苦吟。任幽踪来往,谁宾谁主,闲云缥缈,无古无今。黄鹤难招,软红犹恋,回首人天总不禁。空惆怅,证前因何许,欲叩山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