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赋 (3)

万峰泼墨,漾红灯一点,径穿幽筱。翠袖单寒临日暮,来御天风浩浩。湍瀑惊雷,筼筜戛玉,仙籁生云表。飞琼前世,旧游疑是曾到。  昨日倚阁香温,宿醒犹,谁换炎凉早。争道才华多鬼气,占尽人间幽悄。侵入灵犀,冻余冰茧,芳绪抽难了。驿程倦影,微茫愁入秋晓。

这阕词见景不见人,而人又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贴近自己的心灵,瞬间走进了人生的别一种境界。

费树蔚说:“太好了。这阕词你找到‘冷’字的基点,主体与客体就全部激活了,没有一个冷字而处处皆是冷字,这不是每一个人能做到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

荡游之后,他们弃舟登岸,踏上回荫山街的旅次。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又去了天池禅寺、塔山主峰、天桥等处。吕碧城又写了词作《喜迁莺》、《浣溪沙》和诗作《山行遇雨》、《湖上新秋》等,多是这次山行的纪事和感受。之后乘舆下山,到武康县城转车赶赴杭州。

到杭州后还未游览,一张同治版的《西湖图》却吸引了吕碧城的目光。

不知是出自哪位学人的手笔,这张图是用一种中国传统的“形象对等”法绘制的,竟是那么惟妙惟肖,不仅把西湖的景点标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把西湖周边山岭、寺庙、堂会等也标写得经纬分明。它以鸟瞰者的目光,览尽西湖的全部风景。

同是载这张《西湖图》的临安县志,也把杭州的历史记录得清清楚楚。早在秦代便设钱塘县于今天的杭州,治所在西边的灵隐山下。秦始皇出巡南方,想从此处渡过钱塘江去会稽郡,由于波惊涛险,渡江未成,只好溯江西行,从江面较窄的富阳横渡东去。如今在宝石山南麓还留有“秦始皇缆船石”遗迹。前人还留下“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的诗句。汉武帝时把会稽郡迁至钱塘,其地位逐渐显现,后来时有兴废。隋代在此设州,杭州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西湖的出现,是在唐大历间(766—779年),杭州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入城,改善居民饮水,从此西湖与人民的生存紧密联结在一起。后来唐宋两朝的白居易、苏轼任杭州刺史时,浚湖筑堤,又把西湖水作农田灌溉之用。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杭州为吴越国首府,钱镠不仅扩城,还对西湖整修美化。南宋建炎三年(1138年),赵构定都杭州,并更名为临安,其后一百五十多年,杭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元、明、清三代,杭州退为浙江省会治所。清初康熙六次南巡,五到杭州。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杭州。

然而,遗憾的是这张图太老了,不可能有她要找的好友秋瑾女士的墓地所在。清光绪三十年六月六日(1907年7月15日)秋瑾被害后,遗体由同善局葬于绍兴的卧龙山麓,后由其兄秋誉章秘密迁到严家潭暂厝。同年十二月,秋瑾的好友徐自华、吴芝瑛遵照她生前遗愿,营葬在杭州西泠桥边。不久又遭到清廷阻难,秋誉章被迫将灵柩运到湖南秋瑾的丈夫墓地合葬。辛亥革命后又从湖南运回,葬在西泠桥畔。

吕碧城、费树蔚、彭子嘉一行,安排好旅次便到西湖游览。吕碧城最先拜谒的便是秋瑾女士的墓。他们沿湖边的白堤北行,过了断桥、处士桥、太一宫、四圣观,便是西林桥。在游人的指点下,他们很快找到了秋瑾的墓。这已是她死后第七次迁坟了。吴芝瑛、徐自华在迁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吴芝瑛还被清政府逮捕,在上海监狱关押了一年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