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不负英敛之的厚望,除完成采访任务外,很快写出了一批诗文。她在《书怀》一诗中写道:
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
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
谁起平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
这是一首观照时代主题的力作。作者虽为妙龄女郎,却对时事大势有洞见之明和特殊的敏感,在当时同性同龄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她善于捕捉潮流的浪花,直逼时代主题,革故鼎新,独倡平权,喊出“深闺有愿作新民”的高亢羽声。作者文辞富赡,准确鲜活,加之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使诗作达到很高水准。在年龄、性别、思想、才华等方面,令许多男性也望尘莫及。因此作品一经发表,便迎来一片赞叹之声,和者纷至沓来。
她在另一首《舟过渤海口占》诗作中写道:
旗翻五色卷长风,万里波涛过眼中。
别有奇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
这首小诗的背景是,一九○四年二月清廷允许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一场特殊战争,而软弱的清廷不顾国人的生命死活,把辽河东西划为“战区”和“非战区”,自己则采取“中立”,这奇思怪想,还堂堂正正说给自己的百姓。作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舟过海,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叹息国耻的诗作。
“旗翻五色卷长风,万里波涛过眼中。”在中国的领海上飘飞着列强的五色旗,威风凛凛地去投入战斗。眼看着这万里波涛被列强的舰队所玷污,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别有奇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那种莫名其妙的滋味太让人忧愁了,如何能让人消化得尽呢?只能站在这高高的艏楼上,借助它去观望划为“战区”的辽东这块土地了。
作者题曰“口占”,显然是对这场“战争”的藐视,或者说不以为然。她说出了国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便是这首小诗不小的价值所在,变无为而有为。
所以诗在《大公报》一经发表,又博得国人热烈的掌声,曲高而和者“众”。
就连清廷外交部驻直交涉特派员徐芷生(寿春庐主)、慈禧太后画师缪嘉蕙、直隶学务处行政官员傅增湘(铁花馆主)等人也纷纷唱和。傅增湘还亲自接见了吕碧城,表示“佩其才识明通”,“志气英敏”。接着,英敛之又编发了吕碧城撰写的长文《论提倡女学之宗旨》,系统地提出创办女学的指导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教学的管理方法,并配发了她的四帧青春靓丽的照片,更让世人投来惊羡的目光。
这一旋风般的组合拳,可以说把吕碧城的思想和才情推到了极致。
然而,就在吕碧城声名鹊起,“深闺有愿作新民”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吕碧城的舅父严朗轩出了问题,“因事被劾去职”。在吕碧城回塘沽看望舅父时,她连发两信给英敛之:请为其寻觅学校读书,不然只好回安徽故邑。
英敛之当夜急召张连璧、刘孟扬(后任主笔)等人商议,研究吕碧城的去留问题。
翌日清晨,在英敛之刚刚给吕碧城回函时,她便从塘沽乘早车回到报馆,她告诉英敛之夫妇:今天是来辞行,不日即南下回里。
英敛之望着站在面前的吕碧城,惊愕地睁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