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枪,于何时何地打响?(1)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不抵抗”的种种恶果,使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整80年过去了,回顾那一段历史,仍能体会到当年亡国灭种的担忧,曾怎么样沉甸甸压在了国人的心头。

然而,尽管“不抵抗”是“九一八”之夜普遍的情况,那一夜,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第一枪,也仍是在沈阳打响了。

这枪声象征着不会泯灭的民族魂,正是这样的民族魂支撑了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的抗战,在中国军民的角度,也是从这抗战第一枪打响起,一直贯穿着“抵抗”的主旋律。

那一枪,是一部民族抗争史的里程碑!

前文详细描述的关于“不抵抗”的种种事实和表现,更多是为了凸显了勇于抵抗侵略的可贵。在1931年那个“不抵抗”政策的大背景下,从“九一八”之夜已自发开始的抵抗,又在东北黑土地上一直持续了十四年的抵抗,是多么的悲壮,又是多么的伟大。

关于“九一八”之夜抵抗日军侵略的更多细节,早已尘封于历史的尘埃里了。而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重新翻开尘封的史册,了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且为“不抵抗”而叹惋和压抑之时,我们更想知晓十四年抗战第一枪打响的具体情况。

此前许多文章,都把第一枪打响的地方当成是北大营,称“北大营突围战打响了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枪”。

1-46 九一八之夜,日军占领的沈阳北大营

日本“满铁”土木建筑公司经理曾说:

“北大营的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的记录,敌人有1.2万人,而关东军用650人即以1/20的兵力,战斗7小时,就把它攻占了。”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九一八”之夜,中国军队的人数反倒不止日军的十倍(武器装备亦是胜于日军,营区甚至还有12辆坦克),那么有什么“围”可以突呢?

即使认可北大营突围战的枪声,也是“抵抗”的枪声,这也并不是”唯一的一枪”。只有确定最早反抗侵略的那些枪声分别来自于何处,当晚中方抵抗侵略的“第一枪”才可以进一步根据时间先后来确认。

为“九一八”事变而紧急出版的书籍《日军侵据东北记》(民众书局1931年版)19日傍晚即出发、20日上午出关的北平记者,采访人力车夫得到的讯息——

余在途中与车夫闲谈,详询日兵暴行情况,彼乃劳动者,又不知余为何如人,其言真实不欺,实最有价值也。

车夫叙述“九一八”之夜的情况,提及中国军警在进攻之下的反应,列举了两个实例。反映了人民“旁观”视角的究竟是怎么看待“九一八”之夜中国军警的。东北军第七旅的“抵抗”,人民根据了解到的粗略情况是不予认可的:

日兵向北大营进攻,东北第七旅将士虽气愤填膺,因旅长王以哲之竭力镇摄,始终未还一枪,在日兵机关枪之扫射下退走。

而人民眼中实施了“抵抗”的中国武装,是沈阳的一些中国警察们:

商埠警察第六驻在所,不愿缴械,发生冲突,相持一小时,终因众寡悬殊,死二十余人。

日方的记载里面,和中方民众的见解一样,也是把“第七旅”和中方警察部队,分别作为“不抵抗”和“抵抗”的代表。

时任日本驻沈阳总领事的林久治郎,其在《九一八事变》(王也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记载:

中方当时驻守北大营的是王以哲旅长所部的第七旅,突然遭到我军的袭击,异常震惊,也许是受到上峰不抵抗的命令而有意避战,竟然被兵员仅有600人的我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穷打猛追……

进攻省城的第二十九联队,也在进军途中荡除了巡警队等的抗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