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年代 第一章 1(3)

话说前几天陈金海被抬上黑箱车的时候,杜丽安正坐在她居高临下的柜台里俯瞰。戏院厅堂被两场《荡妇迷春》的观众堵得水泄不通,人们都在大嚷小叫,啊是他,是陈金海。

“都什么日子了?他不是州议员候选人吗?怎么不去拉票,竟然跑到这里来看电影。”

你别管,你们懂什么?躺在担架上的陈金海双眼半眯,嘴角微翘,依然维持他惯有的一副似笑非笑、高深莫测的表情。仿佛他对明日的竞选胜券在握,又仿佛在大选前夕来看《荡妇迷春》并且暴毙在座位上,其实都是他的竞选策略,或者那是他们党指派下来的一项行动,一种民意调查。

杜丽安真不敢相信,这人在一个小时前,还曾经笑咭咭对她说,阿丽你真靓,比范丽还漂亮。

范丽?!杜丽安下意识地看看自己的胸脯,看是不是崩了颗纽扣。男人,臭男人!他们就喜欢去捧肉弹的场。她记得《催命符》和《金菩萨》公映时,戏院里乌烟瘴气,做矿工的,做泥水的,车夫,厨子,棺材佬,还有各行各业的头家与政客们济济一堂,就连老爸也托她留了几张票,大模大样地领着几个赌友来凑热闹。

范丽有什么好呢?不就是胸前的肉多一点,身上的布料少一点。男人看见她肉体横陈便把持不住,像上了发条似的不发不行。记得老爸看完半夜场便急急跑回家里抱老婆。杜丽安和弟弟在隔壁房里感受到地板的震动,听到苏记嘟嘟囔囔,发出一阵恨得牙痒痒似的咒骂。

作死啊你,作死咩。

月亮黯淡,如一盏灯罩被熏黑了的火水灯垂吊在锡埠的天空。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光,杜丽安看一眼躺在地板上的弟弟。空气中萦绕着蚊香的味道,苏记在磨牙齿,地板在颤栗,街上有人推着卖冬粉汤的三轮车毂辘毂辘走过。

杜丽安的弟弟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因为书没念好,很早便辍了学,在华仔大炒那里做杂工,不久前才升了做打荷。《告别的年代》一书完全没有提到这后生的名字,杜丽安与父母都管他叫“阿细”。

后来经你的查究,在小埠自行演化的广东话语系里,“阿细”这称谓来到二十世纪末最后几年,已经发展出全新的含义。它在锡埠辞典里指的是“老板”,并且只在当面称呼时使用。而且在这个时候,过去在小埠盛行的其他相等的称呼,譬如“老板”、“老细”或“头家”,几乎已完全被“阿细”取代。因此人们后来会在大街小巷,特别是在茶室里,到处听到有人在喊“阿细”。

5·13那天,杜丽安看见阿细被别人用脚踏车载着,行经老街桥头。弟弟向她挥了挥手。看他的一身轻装和挂在背上的球拍,杜丽安知道他又要去打羽毛球了。当一名羽球国手一直是阿细的心愿,但他其实并不清楚国手是怎样当成的,他和杜丽安都以为只要天天到球场打球,总有一天会像那些未出道的明星一样,被“星探”发掘。

眼看弟弟被阳光模糊了的身影消失在桥头上,杜丽安并未意识到那日子有多么不寻常。过去几天,小埠街上热闹得节庆似的。大选刚过,埠里的男人仍然沉浸在大选结果,候选人陈金海之猝死,以及电影《荡妇迷春》停映后仍然高涨的激情和亢奋中。他们都咧着嘴坐在茶室里,说话的声音特别响亮,动作特别夸张。人们互递香烟,争着给对方斟茶,不时哄堂大笑,或者口吐脏话却态度友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