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由(2)

假设很重要,清晰具体的心理投射会深刻影响现实,但必须“清晰具体”。要得到一个关于自己的答案,远比得到一个Facebook账号或调戏微博小秘书更难。我们每每推卸自由的责任,认为换一个国家就会自由、换一个社会就会自由、换一个阶层就会自由,而帕蒂的故事说明事实并非如此。未必与现实相悖的就是自由,未必摆出抗争的姿态就能成全它,除非你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

试着描述那个令你满意的自我,再回头审视它(姑且这样代称吧)与现实是否兼容,信任它,拿出勇气与智慧为它争取。无论何时何地,努力向着它去,而非人云亦云地奔逐。实现大环境的自由或许非一日之功,但每个人内心小环境的自由,却无时无刻不在落成。从肖申克的监狱出发,或从自由女神脚下启程,都一样,真正自由之路的终点,一定是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每个人都能尽量按自己的理想活着,又遵循互不干扰侵害的规则,这就是自由的世界,别说你不能选择。

令我满意的自我是这样的:朴素,安静,不浪费天赋,美。我想要的生活是:用一半时间工作,居住饮食中等水准,有足够的阅读与旅行,与家人亲密,与大部分人保持距离。至于想要的工作,现在做的就是。听起来理想吗?是的。但在“不自由”的大环境中,营造这样相对的“小自由”,也是艰辛之举。所以这篇东西里说到的种种,我也只是一个尝试者。正向的争取并不难,专业学习、方向的把握、工作机会的拓展,无论持有何种姿态,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难的是不断舍弃,“平台”,“场合”,庞杂人脉,更多的工作与钱。每每遇到说羡慕我自由的人,你们并非不能选择,只是不想而已。毕竟“不自由”的人仍是主流,在不自由的平台上流通,再微小的利益,也是难以放弃的既得。可是,会不会终有一天,就像《自由》里帕蒂的儿子乔伊痛苦发现:“这不是他本以为他是的那种人,也不是如果能够自由选择,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在那个坠入平庸的结局中,心灵蒙尘,生活亦无光彩。至少我,不愿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