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格: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4)

从业时间较长就是职业人了吗

在校大学生有时会接触到一些在企业里工作了较长时间的人,如果刚好是学兄学姐,大多要问这问那,并把这些职场人士的经验之谈奉为圭臬。

当然,也正因为有了经验,职场人士比大学生更有资格就职业发言。但是,这些言论的职业化水平却和资格没有多大关系。资格越老、水平也越低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可能怀疑:从业时间较长就是职业人了吗?

毋庸置疑,成为职业人肯定是要花时间的,但花了时间未必能成为职业人。那怎么判断工作了较长时间的人是不是职业人呢?还是要用职业人的两大标准来检验:第一,这个人在讲自己的时候,是谈贡献多还是谈辛苦多;第二,能否感受到他对工作的热情。

其实,谈贡献看起来有邀功请赏的味道,很多人因为某些原因避而不谈,实际上却应该大谈特谈,它比大吐苦水要好上一万倍。切记切记,这就是是不是职业人的分水岭之一。

另外,对企业有贡献,自己薪酬也高,但工作没有热情,也不是职业人。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我们见过的那些工作了较长时间的人,有多少是职业人呢?他们的经验之谈,能成为我们职业化的向导吗?

但是即使这些人本身并不是很职业,他们的言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从反面去看。

为了使新人走上正轨,企业一般会安排老员工对其“传”、“帮”、“带”,有些老员工会对新人讲企业不好(有可能是真实的),往往会对涉世不深的新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其实,这样的老员工本身就“不职业”,不配做职场导师。无论是刚入职的新人还是企业,都要善于从职业化的角度看老员工,而不是仅从其工作年限来看。

职业级别较高就是职业人了吗

还有一种人,也经常到大学去“传经送宝”,他们往往冠有“高级经理”、“总监”、“总经理”的头衔,西装革履、领导迎送、好车代步。好家伙,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职业人”了吧?

头衔、正装、排场,的确能给人一种很职业的印象,但诸位从企业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能营造这种印象就是职业人的话,那么经营企业岂不是跟搞花架子一样容易?褪尽铅华,如果见到的是筚路蓝缕、勇创佳绩,就可以认为是职业人;如果见到的是不思进取、坐享其成,那么总监也好,总经理也罢,都是不职业的。

在一个职业化的团队里,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人,权责利应该是对等的。级别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就不是职业人,长此以往,要么被企业开除,要么和企业一起破产。

柳传志在讲他的用人之道时谈到,基层员工要有责任心,中层干部要有上进心,高层领导要有事业心。这“三心”是他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反之,高层领导没有事业心,不以大局为重,就要被调离领导岗位;中层干部没有上进心,不计较成败得失,就要“另有任用”。责任心则是所有员工都要有的。

其实,职业级别高低和是不是职业人没有必然关系。就拿我们楼下两个擦皮鞋的阿姨来说吧,她们每天把客人的皮鞋擦得贼亮,有说有笑,心情愉快。就擦皮鞋这个工作而言,她们虽然没有头衔,没穿正装,也没有排场,但还是很职业的,是不折不扣的职业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