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之茶马古道(4)

泥流石分辩着:“背他呀?肯定死沉死沉的,比茶包沉多啦!背他,我还不干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谁不知道你就想背人家红红嘛!”

“我是想着来,可人家不干呀。”泥流石悻悻地说。

“非诚勿扰嘛!”

次仁扎西真不愧是位真正的藏学家,一旦讲述起藏地文化便会滔滔不绝。

“大家都知道,四川古称‘天府之国’,是中国茶的原产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人已经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了。”

当时,蜀地的商人常以茶叶、盐巴和其他物产与大渡河以外的少数民族部落交换牦牛、骡马等特产。这一时期进行商品交换的道路古称“牦牛道”,也可算作最早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是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崃)、雅安、严道(荥经),逾大相岭,至旄牛县(汉源),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过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新渡桥、塔公草原)的旄牛王部落中心。沈村是进行交易的口岸。由于这个时期藏地的饮茶习惯还未普遍形成,一方面由于茶叶在内地被视为药品使用,价高量小,另一方面,上层领域和文人雅士对茶推崇备至,尚不可能被内地普通阶层大量使用,以至于能够输入藏地的茶叶数量更为有限。

到了唐代,吐蕃王朝兴起于青藏高原后,大力汲取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认识到茶叶在汉藏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榷茶制,限定互换的物资,内地为茶叶,边疆为马匹。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颁布实行茶法的朝代。这种以茶易马的贸易形式,就是史学界所称的“茶马互市”。

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主要为“青藏道”,即通常所说的“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条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则成为汉藏贸易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这条路东起长安,经青海、从四川西北角的邓玛(原邓柯县),过金沙江,经昌都地区、那曲地区至拉萨(逻些)。唐时期,茶马互市还未限定口岸。到了宋朝,朝廷则在熙、河、兰、湟、庆等州设置专门的茶马互市的市场,实行茶叶专卖的“引岸”制度,并在四川的黎(汉源)、雅(雅安)设立茶马互市口岸,专门供应康区茶叶。

到了元代,为了发展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交通,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

明朝政府特别重视茶叶在安定藏区、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制定了关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限制入藏茶叶的数量,抑制茶商投机行为。

据《明史》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代藏区朝贡的人员一次多达3000~4000之数。他们把藏区的牲畜、皮毛、药材、藏香、藏绒、铜佛等特产和手工艺品带入内地,把内地的金银、绸缎、布匹、茶叶及各种生产工具带回藏区。

由于朝廷对朝贡者不仅厚赏崇封,赏赐“食茶”,还允许朝贡者在内地采购限额外的茶叶,从而使藏区宗教上层、地方首领纷纷朝贡求封,有的干脆直接奏称“今来进贡,专讨食茶”,返回时总是“茶驮成群,络绎于道”。为了加强与长河西、朵干思各部的关系,缩短运距,方便运茶,明太祖命四川官府劈山开道,开辟了自碉门(天全)经昂州(岩州,今泸定岚安镇)与大渡河至长河西(康定)的“碉门路”茶道,并于昂州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成化六年(1476年),又规定乌思藏、朵干思各部朝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于是,四川不仅成为边茶的主要生产地,而且成为了“茶马互市”的主要贸易区,形成了黎、雅、碉门、岩州、松潘五大茶市口岸。

清代,四川与藏地的交往作用大大提高,驻藏的官员、戍军所需粮饷,基本上都由四川选派、供应。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的茶马交易。不过这个时期茶马交易的内涵已经大大丰富,不仅仅限于茶叶和马匹的交换,还包括了土特产品、药材、手工、百货等各种物资的汉藏贸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