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域布达拉(三)

据中国文物研究所著名学者、主持第二次维修布达拉宫工程的张之平女士介绍,布达拉宫高达115.7米,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是一座冲天石砌碉楼,顺从崎岖自然地势,营建如此庞大工程,不挖地基,不破山体,追求垂直总体布局,三百多年前的建设者可谓大智大慧。他们先在地基纵横筑起夯土或石料墙,再在高矮墙上划一平面,上铺杨木椽子或碎树枝,在平面修筑殿堂。地板下成地垄,为天然通风管道,阳光和空气从每个房间天窗进入,经地垄与外界循环。墙体尽管厚达五米多,依然冬暖夏凉。为防雷击,利用金顶鎏金铜制经幢和墙壁吉祥八宝,巧妙设计一套通过铜线传导雷电的避灾系统。由此,我想起六千年前河姆渡人的木房创意,当是布达拉宫建筑智慧的先声。考古者已将中原许多古建筑的历史尘泥扒剔,其风致早已深深影响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筑群,由下而上,依次为雪老城、白宫和红宫,体现佛教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论”。更是记忆西藏自明清以来“政教合一”民族政策的凿证,亦是“因其教,不易其俗”,凝聚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大计在西藏落实的缩影。雪老城指山前方城,世俗地。白宫是历代达赖起居和政教活动场所。红宫供奉历代达赖灵塔。白色代表慈悲,黄色代表权力,红色代表智慧。卷帙浩繁的唐卡和壁画,置身其中,如同浸润历史长河的深幽。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不同角度欣赏呈不同姿色,生命形态栩栩如生。唐卡采用现实与浪漫的创作手法,凝聚浓厚宗教色彩与藏民特殊审美理念,或爽朗祥和,或宁静深远,或浩瀚苍莽,艺术价值高瞻难匹。所藏《 大藏经 》分两部,一是《 甘珠尔 》,佛祖口授经典;二为《 丹珠尔 》,对前者注释及藏传佛教名著汇编。八宝《 丹珠尔 》,经文用黄金、松石、珍珠等八种贵重材料研磨而成的液汁抄写。最珍稀的,是《 贝叶经 》。将佛祖教诲书写在菩提树叶上,印度早已绝迹,因西藏独特气候和宗教氛围,得以保存。

1648年,白宫建成,五世达赖洛桑嘉措将政权机构从大昭寺迁入布达拉宫。1652年,应清朝顺治邀请,五世达赖前往四千多公里外的北京。1653年1月15日,年仅14岁的顺治,在北京紫禁城接见35岁的五世达赖。清政府授予金印,再次确认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达赖喇嘛”封号从此获准。顺治如其祖父,英雄气长,将安定西藏作为治国安邦的大略。1713年,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自此,达赖在拉萨统治西藏大部,班禅在日喀则统治西藏另一部。

历史铭记人类创造的文明,而岁月绵邈又让许多文明永远消失。一场大火就曾焚毁布达拉宫。1690年,五世达赖圆寂第八年,西藏地方政府动用工匠7000多人,康熙选派114名满汉工匠( 其远祖曾修建故宫 )入藏,开始修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三年竣工,人们用工程剩余的一块石料,在山门立下无字碑。五世达赖灵塔为西藏第一灵塔,由金银贵重材料铸就,包镶3721公斤黄金,上嵌无数宝石。1936年,十三世达赖灵塔建成,与红宫相融。而超然这些灵魂安息殿堂之上的,是无价的民族文化与宗教艺术。

张之平女士还感慨,汉藏友好,在布达拉宫建筑史上,处处铭镌。藏式建筑明显特征是厚重石墙平层顶,而历代达赖灵塔金顶、所有歇山屋顶及斗拱皆汉式。建筑风格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

布达拉宫,已成为青藏高原神圣标志,地球最高的雪域宫殿,在世界宫殿建筑史上独树一旌。我们唯有抬头仰望,低头沉思。始建18世纪40年代的罗布林卡,为达赖夏宫,面积比北京颐和园还大16公顷。七世达赖执政时,清驻藏大臣见他身染重疾,为他修建第一座凉亭宫。建筑风格、文化气韵,与布达拉宫、大昭寺一脉相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