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泰山(四)

在儒家文化两千多年发展长河中,真正开始取得官方认可统治地位,是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宋代,“四书”与《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通过科举普及乡里,儒学在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从此逐成体系,彻底矗立。不过,有几个历史现象值得探究:

每当一个旧制度瓦解,诸侯争霸,孔子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往往得不到君主理睬,而法家思想往往被采纳,老子遁世学说也盛行民间。

两千多年专制可用“阳儒阴法”描述,表面打着儒家招牌,里面采取法家法术,待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儒家。一旦出现“暴君”、“独裁”,儒学也遭排斥、打击。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很典型。

每当外来文化涌入这片古老土地,儒学往往被诛伐声讨。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受西方文明洗礼,不分青红皂白,“打倒孔家店”,将近代中国政治阴暗、经济衰败、军事落后都归咎于儒家。这股反孔逆流,1949年后一度登峰造极,以至几代人几乎都没好好读过儒家经典。封建时代,对孔子思想的取弃,不同程度反映一些帝王的好恶与昏庸。需要时,孔子尊贵无比,备受祭祀;不需要时,被打入地狱,罪孽深重。孔子一生饱受苦难,父亲叔梁纥做过小官,三岁时父亡,生活艰辛,故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昭公二十五年( 前517年 ),季氏逐昭公,昭公逃往齐国避难,孔子也离鲁至齐。齐景公问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欲以尼溪封孔子,遭齐大夫晏婴反对,孔子险遭小人加害,不得不返回鲁国。鲁定公八年( 前502年 ),孔子出仕,后任大司寇,采取伸张鲁君势力、抑制操权大夫措施,得罪一些权臣而被季桓子疏远,只好到别的国家实现政治理想。周游列国,一些君王高兴时对他客客气气,不高兴时完全无视他的存在,终未得到实权,无所作为,一度穷厄潦倒。晚年丧妻丧子,弟子相继而去,万分凄凉。这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写照,文人生存的缩影与哀鸣。

相反,每当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中兴,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觅孔子,寻觅儒学,寻觅属于自己文化的根。但是,孔子的学问,如同孔庙仰圣门上炫目大字“万仞宫墙”,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孔子话语,一些人也常挂嘴边,真正理解、醒悟,并践行者,古今能几人?

2009年10月21日于北京

2011年3月29日改于泉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