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泰山(三) 2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把人培养成“彬彬有礼”的“君子”,具备“仁义礼智信”。仁,即“仁者爱人”,要以爱人和善良的心对待别人。坚持“孝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认为一个人如不从内心孝敬父母,只供父母吃喝,就与饲养狗马没两样;义,为人要光明、豁达、刚正,不当见利忘义的小人;礼,即每个人在社会结构里各有其位,要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分辨是非、忠奸、善恶;信,以诚立世,对人笃信。如按“仁义礼智信”“独善其身”,成为“君子”,就可建立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好国家,达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如此“仁政”“王道”,却是“道德至上”,并非法治,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王权独断,也留下千古遗患。儒家文化毛病诚然很多,如一些学者认为,儒家不讲天道,缺乏对道德实践的理论阐发,缺乏对生死的热切关怀,只讲具体的行为与道德规范,似乎没有形而上的层面。故有释道兴盛,产生诸子百家,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儒家过多强调群体性,忽略个体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成了文化糟粕,也成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拘束与绳索。而道家追求个体意义,总从逆向看人察物,不主张“当官”,当隐则隐,还有一种对社会的尖锐批判精神,反让这个社会更清醒、更理性、更坦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