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对“学音乐”理解上的偏差 (1)

一般人对“学音乐”这件事很容易有以下偏见:

认为“学音乐”就是学五线谱Do、Re、Mi,就是学钢琴、小提琴等。以自身过去上音乐课所得的模糊、刻板的印象,认为“音乐”便是这些“具体”的事物。

认为“学音乐”就是“学乐器”—— 跟音乐老师“学乐器”才觉得有收获,如果在音乐教室跳个舞、玩个音乐游戏,似乎太不搭调了。

认为看得见的“学乐器”重于看不见的“学音乐”。学乐器:直接看得到效果,而“学音乐”所需的基本音乐能力则是要慢慢培养的,如:对固定拍子的感应、对音量强弱的感应、对音色明暗的感应、对声音高低的感应、对速度快慢的感应、对力度大小的感应等等。这些能力如同盖房子的地基,从表面看不到,但却深深影响房子将来的稳固性。

教学法的老旧观念

过去在台湾,许多音乐教学仍沿袭日本统治时的旧模式,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被许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导致一般人不重视音乐教育,上级的辅导也不够积极,于是,音乐的美好一面,只剩少数人在坚持。从二十世纪开始,虽然稍有转变,但对西方音乐的引进也只停留在表面,其他部分则留给人民大众“瞎子摸象”。上一代的错误观念再传递给下一代,于是“音乐教育”及“西方音乐在中国”出现了许多扭曲、错误的走向,外行这么做,内行也跟着这么做。因为外行人常是出钱的“顾客”,“顾客至上”使得外行领导内行,错误也就被大众理所当然地代代相传了。

近年,经过与国外的大量交流,这些现象改善了许多。

艺术教育需要普及

我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仍未普及,“艺术品位及学习”好像是有钱人或达官贵人的专利,其实,艺术教育的成本未必一定很高。孩子像是一张白纸或一块海绵,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而且开始学习的年龄越小,对他一生的影响也越大,艺术教育尤为如此。

五线谱等于音乐吗

许多人在第一关“五线谱”上,就打了败仗,认为学五线谱很难(很多时候,可能是老师的教法需要改进),又认为五线谱等于音乐,从而对音乐产生排斥感,一谈到音乐就觉得好难!于是,与古典音乐有关的各种音乐会、有声资料也不愿意接触,古典音乐爱好者仍为少数。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近些年,每年约有成千上万的幼儿学习乐器,加上他们的父母,应该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加入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行列。事实则不然,许多音乐会,除非是媒体的宣传非常频繁,否则常常只有两三成的上座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