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话的双向论述

在不同的主流政治意见之间,存在着一个普遍地被认可并且常常被大力推销的香港神话。这个神话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是由两条反向和互相矛盾的线索所组成的:其中一条的走势是顺应香港作为一个都会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描绘的是香港如何从落后的所谓“渔港”演进成今日繁荣富庶的面貌;另一条则逆时回溯过去的一些值得怀念的生活点滴,沉湎于温馨感人的记忆,并慨叹美好时光的逝去不返。前者演出的是工商业论述的“进步”滥调,后者代表的则是我们这个现代商业文化中循环不息的“怀旧”潮流。

“进步”是往前看的,强调今胜于昔,明天会更好;“怀旧”则是向后回顾的,强调今非昔比,好日子不久留。这两套看似互相冲突的观念,事实上却又是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令人明了它们其实是都市神话的一体两面,是强势政治论述的双刃宝剑。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因应特定的需要运用或正或反的修辞,作出随立场转移而调节的是非判断。新近商务出版的香港图片集“战后香港轨迹”之《社会掠影》和《民生苦乐》,便是这种论述双重性和双向性的最佳示范。

有评论认为这两本照片集有抽空历史之嫌,对期间很多政治事件只是轻轻带过,或是绝口不提,这固然是有力的批评,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编撰者们挥舞“进步/怀旧”双刃剑的姿势。一方面,书中处处强调香港往昔生活的艰苦和生活环境的恶劣,木屋区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而轮候公屋上楼是木屋居民“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每一帧呈现民生苦况的照片旁边,都有一段文字说明这些问题在今天已经得到改善,并辅以九十年代的照片作出对照。于是,现在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电气化火车更干净舒适,连毫无品味的新山顶广场也得到“富丽堂皇”的称赞。另一方面,在同一个艰难时代底下,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又可以变成值得怀念的事情:大排档是平民生活特色,在别处被投以怜悯的眼光的穷苦孩子忽然又被形容为在“快乐、健康中成长”,上茶楼歌坛、看公仔书、在街头玩耍嬉戏,全都变成了集体记忆中美好的片段,非今日之卡拉OK、天王天后、电子游戏所能媲美。

这种双向论述的效果昭然若揭。它既极力呈现今日之善、昨日之恶,以加强今天机制的合理性,又贬抑今天来高扬昨天,以安抚记忆中往昔的不满情绪、软化对往昔问题真正因由的探究。由此达到的结论是:过去我很苦,但苦得很快乐;今天我生活富足,当然更加没有理由不快乐。如此的香港照片集,看后令人安慰——原来我应该很满足了。这就是两本书的历史学者编撰人的眼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