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妙峰山顶到中学校园1

我进入校园,是一个决定,在当时想了一段时间,但是思考的内容并不复杂,追寻妙峰山顶的幽灵是个原因,偶遇的高考似乎抓住了线索。当时比较了大学与小学,还是中学合适;在重点校与一般学校面前,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更合适。北京171中学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离我工作生活的地方很近,就是它了。

进学校当然要先拿下校长,上词儿呗,校方最终同意,我琢磨摄影本身也有一定原因。1979年的北京,照相还是比较新奇的事情,特别是专门去拍学生,好像还没有听说过。我反复保证不影响课堂秩序,他们也想看看这小子到底能耍出什么花活吧。开始校长推荐了一个特优秀的班主任,她怕干扰教学,拒绝了。有趣的是,两年后,曾拒绝我的老师请我到他们班摄影,她也许发现了摄影的魅力。

进入学校还不算太难,难的是学生们的认可。那时的中学生普遍认为报纸上的宣传假,记者是主观臆想的同义语,特别是讲到中学生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经常嘲笑讽刺那些奇怪的所谓校园照片。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他们从心里看不上你,呵!又来了一位。那时的学生挺有礼貌,他们不一定躲你,但会用体态语言和表情的改变,强烈地表示他们的态度,这种抵制更可怕。一个个假象摆在眼前,你还拍什么呀。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后脑勺都长着眼睛,可以感到你要干什么,几分之几秒内,他们的体态已做了调整,这种不易察觉的变化其实差异很大,我进入的通道被堵死,只有放下照相机。怎么办?解释我不是那样的记者?那真是傻了,只有靠时间,我有这个信心,有与拍摄对象相处的基本功。头一个学期我几乎没拍出几个胶卷,但我还是在校园里转悠,极耐心且悠然地寻找着,与这帮学生打着持久战。我并不傻干,我有我的专业素质:跑位,时机,进入幅度,体态语言和表情等等。学生们不傻,他们观察出这位“记者”的不同,起码好奇心使他们愿意了解我,但我并不去同他们聊天,这是我的原则。我无声的干着我的摄影,我最终征服了他们,他们接受了这个外来者,我打开了进入他们的第一道关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