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思维,就改变不了命运(2)

有的人没有想清楚就在做,有的人从来不做只会成天乱想,正如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是个loser(失败者)一样。

这里遇上了一个悖论:绝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总是在想,而不是在做。当然,想和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前者可以谓“能对所做之事进行细节把控和大局调剂的独立思考,是一种甚至连意外也会在意料之中准备好的思考能力”,而后者则是“对结果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惶恐,害怕万一的失败招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前者是智慧,而后者是本能。

我的拖延,便是前者中的失败案例:没能计划好意外。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李老师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一个男孩捧着他的畅销书《TOEFL iBT 高分作文》找他签名时,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你说,如果我把你这本书里的作文全都背下来,在考场上默写一篇,会不会被判雷同呢?”你想想就知道李老师该有多生气,这熊孩子,白上了李老师的课了!他可是一再强调:“作文,当然要自己写;就算有范文,也只是用来参考的。”而且他很确定自己花费了很多笔墨去讲解如何参考范文而不是照抄范文——完全照搬别人的文章不仅仅是雷同,应该判定为抄袭——这还用问吗?

这个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人几乎不思考,哪怕是最基本的常识思考。

不能说他们错了,因为非理性思维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本能主导的。在本能层面,大脑的选择就会变成“速度至上,成本最低,最好做什么都不费吹灰之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动物倾向于保存精力,而条件反射的新陈代谢率极低,与有意识的思考相比,它们几乎不消耗能量(在精力发挥方面,习惯反应和有意识抉择间的不同,是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的多重放电处理过程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懒惰的大脑总是想方设法用过去形成的认知习惯和环境进行模式匹配,只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模式不合,大脑感觉“怎么回事、怎么不对劲、怎么会这样子”时,才会把主动意识调动起来。

所以,抑制主动思维的,其实是我们固化的大脑匹配模式。

你“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你还没有受够生活的苦,大脑不想去主动建立新的可以让你生活得更好的思维模式。所以,有了“又是一本鸡汤书,完全没有什么用”、“其实道理我都懂”的想法,就算再看三千本励志书,也改变不了命运。学了像没学,看了就像没看,不是书不好,而是椟中有珠,你不懂鉴别;怀抱利剑,你不会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