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乐旅 2(1)

五、总结旅途收获:成功宣传儒家思想

孔子带着“周公粉丝团”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从55岁到68岁,孔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见识日广。弟子们在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他本人则成为天下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确立了“旅游人格”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本人所获治国机会没有多少,但陪了他一路的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们却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游”和“学”的双重熏陶。孔子给“游”和“学”提供了许多逻辑未必严谨但立场鲜明的理论支撑,确立了最早的“旅游人格”说。比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分析了旅游者的性格,认为喜欢水的人智慧、博闻、外向、活泼、快乐,喜欢山的人善良、仁慈、内向、安静、长寿。

在被问及人生理想时,一直畅谈“克己复礼”的孔子没有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出人意料地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认为到大自然中去玩,是一种终极享受。可孔子的“游”又确实不以简单的、感官的、暂时的快乐为目的。在“游”之中孔子时刻不忘记自己的人生定位,并把“游”作为追求“学”的一种有效的路径,也是他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础理念。

孔子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动而出游,静而为学,在孔子身上已经蕴涵了一个倾心求道的读书人所可能、应该甚至必然遭逢的诸多人生密码。他用自己的言论和实践,诠释了一个读书人的诸多人生乐趣之所在。今天海内外多位学者正在沿着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反复探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成功宣传儒家思想:培养后人编书立说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春秋大国忙于争霸战争,小国则整天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发生着更深刻的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哪个诸侯国接受,各国国君始终都没有正式起用他。

孔子曾问子路、子贡和颜回,看他们是不是能够理解自己的志向。子路和子贡不太能够懂孔子的想法,最懂他的颜回说:“夫子的志向非常大,您要恢复天下已经放弃的礼仪秩序,所以,天下容不下您。”孔子非常感慨:“颜回,你说得太对了,如果你是一个富有的人,我真想给你去当管家。”孔子在列国奔波多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孔子还是选择回到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68岁。

自此以后,孔子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并与弟子重新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五经》和《春秋》,为的是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孔子和弟子们所修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