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乐旅 1(7)

最可以借助的是孔子当老师的收入,孔子所办的是私学,其不同于官学。周朝官学,专教贵族子弟,培养礼节和为官之道,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而私学是民营的,财政不补贴,政府不资助,除非办学者非常有钱,否则不可能不收学费。而孔子的私学,学费怎么收、收多少,是个问题。目前唯一的一手资料,只有《论语?述而》里面孔子无意中透露的这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

根据李开周先生的考证,“束”就是一束,有10条,“脩”就是干肉。孔子言下之意是,凡交了10条干肉做学费的人,他都会教。束脩后来又称束修,代指学费。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据此推理,孔子办班近三十年,进账应该不少。10条干肉,起码3斤。孔子办私学最兴旺的时候,据齐国太史子余说,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余人。一个学期下来,到手9万斤干肉。现在四川达州的猪肉干,未经包装,不含运费,批发价25元一斤,假如孔子把干肉全部卖给食品厂,能卖200多万元。当然,这样分析漏洞不少。孔子办私学,具体收入不可考,但学费是一定有收的,收到的学费一定够他自己及家人糊口,不然无法生存。

孔子旅游经费筹备二:当官高收入

私学收入模糊,但孔子当官有明确薪水记录。卫灵公曾问孔子在鲁国做官时,鲁君给多少年薪。孔子说:“俸粟六万。”也就是年薪六万,但不是铜钱,是粟,即小米。

孔子那个时代,中原地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谷子,也就是小米。官方发薪水,以及计算人们的口粮,一般用谷子做标准。按唐朝人张守节的注解,指的是六万斗小米。这斗,是周朝的斗,一斗相当于唐朝三分之一斗,六万斗放到唐朝是两千石,唐朝高级官员年薪折成粮食也就两千石左右。唐朝一石有60升,能装小米45公斤。孔子在鲁国当官每年收入两千石小米重90吨。现在山东出产的小米,在北京超市每公斤标价6元左右,90吨小米能卖50多万元。

当然,现在小米是杂粮很贵,春秋时小米是主粮很便宜,如今两千石小米值50多万,在孔子那个时代市价则未必。但孔子当官的工资总的来说还是很高,也完全够全家吃上几十年的。因为比孔子稍晚的魏成子在魏国为相,魏文侯每年给他“食禄千钟”。一钟是10釜,能装小米90公斤,1000钟即90吨,魏国国相的年薪和孔子年薪相当。

四、孔子的旅行清单:礼服和马车是必备品

光有钱还不行,孔子不是说走就走,古人出行和我们一样也要看天气和时机。对于素来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来说,出门旅行绝对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出行都要进行占卜,《易经》的卦爻辞就是重要的参照。《易经》总共有64卦,其中29卦含旅行内容。从卦爻辞中可以看到,人们出行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道路交通、旅行方位和旅行时间。

旅行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大川巨流,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过后半句说得夸张,他老人家似乎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坐船到海上去游说哪个诸侯国。即使后来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也没有到过哪个海,倒是连云港有个孔望山,传说孔子在此望海。孔子向往水路的行走,但春秋时期水路交通甚为落后,“利涉大川”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就成为最常见的词汇。除此之外,如现代人出行需要准备一个备忘录提醒自己该带什么东西、该联系什么人,孔子出行的时候大致也有以下清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