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决心重建周公的事业,恢复周礼,从而建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稳定有序的礼制社会。他以此为己任,并网罗了一批也有理想主义情结的弟子共同组成了“周公粉丝团”。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的粉丝团,若是今天为了宣传方便他们大概也会学李宇春的粉丝自称“玉米”一样,取周公姓名“姬旦”的谐音俗俗地自封为“鸡蛋”。不过他们毕竟生在古代,所以他们有一个更雅的称号:“儒家”。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从黄帝、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武王等均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古圣王,但只有周公的思想最具有生命力,周公其人虽已没,但这种生命力在孔子和儒家身上得到了延续。
周公的粉丝:孔子欲为他走四方
儒家粉丝团的人都自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也就是脱胎于《周礼》所描述的优秀人格的典范,其含义被孔子进一步诠释,将有道德、有教养、有礼貌的人称为君子。换句话说知书达理、温柔敦厚、中庸谦虚的君子,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个自认为是由君子组成的粉丝团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高举周公思想旗帜,完成最崇高的文化礼仪宣传之旅。
在他们的旅途中,最大的精神支柱便是周公。儒家将《周礼》奉为煌煌大典,孔子研究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沿袭于夏、商二代,有所借鉴有所创新,这是多么丰富多彩的盛貌!我愿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认为,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周公继承发展了夏商文化,而孔子则打算沿袭西周文化,游说诸侯国,推广周公的理想。
说中国文人,不得不说孔子,说孔子不得不说周公,说周公不得不说西周,难舍难分。正是周公的“制礼作乐”,才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西周,孕育了儒家,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因为周公,在三千年前,周人得以拥有这样一去不复返的“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孔子及其后之文人也得以拥有一个理想国的蓝图。无论是我们所能见证或想象的有关周人的轮廓还是细节,都耐人琢磨、让人流连……
一、孔子成长记:一个知书达理的君子
是时候从孔子的“西周梦”里醒来了,我们需要去看看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孔子不是西周人,从来都不是。但他可以和周公一起代表西周,也可以代表自己所在的东周,为什么不呢?他的身子在东周,灵魂却一直住在西周。所以,描述孔子的旅程,有一半必须是在西周的灵魂之旅,另一半才是形体之旅在东周。
孔子是东周春秋时期人,生在鲁国但祖籍是宋国。宋国是原来殷商遗民所在的封国,主要在河南中原地区,后面我们会讲到。周公平定叛乱之后,鲁国得到“殷民六族”,孔子的祖先则是商朝的王族。孔子的祖先最早在宋国也是贵族,后来因内乱逃到鲁国。孔子父亲在孔子3岁时去世,孔母在曲阜独自抚养孔子成人。据说孔子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时,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由于崇拜周公,他对古礼学习特别重视。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青年孔子所感知的时代,周公的理想国不复见。他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更受不了旧秩序加速瓦解。他在梦中与周公重温当年,希望尽快恢复周礼,建立理想国。所以,一开始孔子是积极谋求出仕的,他渴望有一个可供施展抱负的政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