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1)

伟珍和再萍在省城的工地上做事。有一天,伟珍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死了。再萍哭得死去活来。她已经是伟珍的人了。他们还打算好,再过几个月,他们就回去做新房子,置办家具,结婚。可现在,她的天一下子塌下来了,怎么办呢。她一时想不开,晚上偷偷爬到伟珍站过的脚手架上,从那里跳了下来。她以为那样,就可以赶上伟珍了。

可怜的姑娘,也死了。

刚好有一个专门搜寻报料的记者从那里经过,听说了这件事,很兴奋。要知道,找报料的工作很辛苦,既累又难以做出成绩,不像搞专题的记者那么神气活现,文章一发就是整版,他的稿子却是专门“补漏”的,哪里缺个口子,就拿它们去塞缝。瞧瞧,这几天他找了哪些劳什子:××路水管破裂无人修,大水一淌就是三钟头;大风刮倒桥边树,砸坏车头没商量;雨天路滑河水上涨;为补车胎街头动粗。

那一次,一家早点铺老板的幼女把手送进了绞肉机,让他高兴得要命,因为那篇稿子让他破天荒地上了半个版。现在,他估计,这件事,可以让他再上半个版。

不出所料,主任很大方地用笔一勾,画了半个版给他。他的稿子突出的重点是,工地的安全设施有待完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没想到,第二天,另一家报纸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做文章,发了整版的文章,还配了多幅照片,一共差不多占两版。文章大意是说,在现在许多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比较模糊和迷乱的时候,这个纯情的乡下姑娘的殉情,无疑是一道绚丽的风景,让许多人眼睛一亮,又像一根闪亮的钢针,扎痛了许多人的心(原文大意如此)。总之,这件事值得人们深思。

那期报纸卖得非常好。它引发了各个层面的人物对这件事的讨论。为此,每天四处找报料的那位记者还挨了领导的批,说他当初没抓住兴奋点,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作为补救,领导派了一位资深记者去伟珍和再萍所在的边远山区继续深入采访。那位报料记者陪同前往。

到了那里,他们才知道,那里是多么的穷,穷得学生在写“穷”字的时候都特意减少了笔画。资深记者就在生活的“穷”和感情的“忠贞”上做文章。他发人深省地写道:这里,虽然个别地方穷得只看见光秃秃的红土,是那么的触目惊心,可那土又是有骨头的(硬度为证),有血性的(颜色为证),正是这骨头和血性,孕育了再萍这个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他还在文中列举了现代都市人对感情的麻木和玩弄之种种,和那个殉情的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振聋发聩,达到批判的目的。

这一下,两家报纸总算打了个平手。

现在的报纸大多是上了网的,既从网上引水,也向网上灌水。许多网民就跟在两家报纸的后面灌水。有的说,值。有的说,傻。有的说,直叫人惭愧而死。有的说,真是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啊。有的说,愚昧。有的说,现代人有救了。紧接着,电视台也对此事件作了报道,并组织了专家进行讨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