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先生和语文教育大众化(3)

他从1965年到1966年,在《文字改革》杂志上连续发表《文言成语和普通话对照》,研究如何用普通话里“生动活泼、明白清楚”的说法,代替生僻难懂的文言成语。他说:“有些成语,文言里有,普通话里也有类似的话,例如‘赴汤蹈火’,普通话中就有‘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说得更形象化些,有‘上刀山下火海也干’,意思跟‘赴汤蹈火,完全一样。’”又如,“罄竹难书”,群众的语言中就有“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意思完全相同。他认为,“普通话比文言好懂,表现充分,生命力强,在群众嘴里有根”。下面再举几个他提出的“文言成语和普通话对照”的例子:“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魑魅魍魉”——牛鬼蛇神。

“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胸有成竹”——心里有底。

“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不辨菽麦”——五谷不分。

“居心叵测”——存心不良。

“暴殄天物”——糟蹋财物。

“不容置喙”——不让插嘴。

“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如火如荼”——热火朝天。

“蜚短流长”——搬弄是非。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暴虎冯河”——有勇无谋。

“霄壤之别”——天差地远。

他对“成语通俗化”的研究非常认真。1969—1972年,他和我被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在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文言成语的通俗化。他对我说:把“揠(yà)苗助长”改为“拔苗助长”,虽然只是修改一个字,可是就能使这个成语容易为大众理解了。他多次说过,在白话文中夹用不必要的文言,不能表示知识高雅,只能表示思想落后于时代。(参看《与林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之江校友》期刊1987年6月。)

为了语文教育大众化,他尝试翻译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为白话文,例如《文字改革》杂志1963年第8期刊登的他的译文《爱莲说》。他提倡大量翻译古代名著,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做得很不够的一个方面。把文言翻译成为白话,便于读者从白话自学文言,更深刻地了解文言,有利于使文言名著传之久远,同时也推广了口语化的白话文。

林先生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革命教育家。他是一时一刻也不会忘记人民大众的教育需要和学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