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入境何妨先问俗 (1)

芝麻芝麻请开门

戏剧的殿堂是个大宝藏,你要知道怎么开门问路,才能进去参观、寻宝……

对任何艺术的欣赏都必须“入境问俗”,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才会“玩”得顺利、高兴。戏剧欣赏自然也是如此。

其实,戏剧欣赏并不是什么难事。很少人小时候没有玩过扮家家酒、听大人讲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哪吒三太子》、《小红帽》、《白蛇传》、《济公传》、《包公案》等等。长大识字后更是极少人没有看过故事书、连环画、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等。也即是说,实际上我们从小就开始就跟戏剧(或者说构成戏剧的元素)结缘了。我们都喜欢动人的故事——用比较专门的话来说“动人的情节”,而动人的故事或情节正是好的戏剧(不管是“剧本”或“演出”)中应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我想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候我们看了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或一出舞台剧,但是当我们要向朋友推荐,或者是当朋友问它好在哪里时,常常说不出“所以然”来,说不出“为什么我喜欢这出戏或电影”或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好像我们喜欢白雪公主、灰姑娘,讨厌她们的后母等等,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任何理由似的。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在真实生活中后母也有心地善良的,生母也有虐待自己骨肉的;长得好看的人也有内心很恶毒的,长得难看的人也有非常慈爱的。简单地说,我们之所以常会“以貌取人”,单凭个人的“感觉”来决定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困在某些个人的喜、恶标准里面,不想跳出来(或跳不出来)。艺术欣赏则教我们如何跳出个人的喜恶,去拓展我们的思维,去和别人交流。

大家都听过“行话”这个词吧?“行话”就是每个行业中的人常用的专有语言,它的好处之一是在交换意见时比较省时、省力、有效。在谈论戏剧时也有一些常用的语汇,通常称为术语,也就是能增加交谈效果的“共通语言”。现在我们先从几个关于戏剧整体建构的术语开始吧。

情节与故事(plot and story)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悲剧的灵魂”(Aristotle,Poetics);我们应该也可以说:“情节是戏剧的灵魂。”虽然有些当代的大导演认为“剧作家都该死亡了!”也就是说,演出一出戏不必先有写好的剧本,也不必有所谓的“情节”。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观众)还是喜爱一个有动人情节的作品。老生常谈的道理并没有老死。

什么叫情节呢?一位英国的名小说家兼理论家举了一个简单明了好的例子,他说:

a.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b.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伤心而死。(Forster 93-4)

在a 句中我们只知道国王先死、王后后死两个“事件”(events)而已——这是“故事”。但是b句还告诉我们王后的死因,让我们知道这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国王之死引起王后的悲伤,悲伤引起王后的死亡——这是“情节”。简单地说,

“故事”只是依“事件”发生先后次序的叙述;“情节”则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也就是事件演变的前因后果。

或者说:

“情节”是一连串事件的逻辑性的行动和变化,是“过程”的动态呈现。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为两人的家族是世仇,所以产生一连串的冲突而引发种种因果性的变化。又如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一个人与别人结冤,结果被仇人杀死了,那么结冤是因,杀人和被杀是果(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追溯以前结冤的“因”)。反之,如果一个作家描写一则“两个男生爱上一个女生”的三角恋爱,最后用跟他们的爱情无关的“突发意外事件”(如车祸、天灾)让其中的一个男生死掉来结束三角难题,恐怕现代的读者(观众)多不会喜爱和赞赏。为什么?大家不妨试列出你的理由,然后与我们即将要谈的“情节经营”一节中的各点来做个比较,测试一下你的欣赏能力,相信你会比上述那样的作家高明。

当然,有时候事件本身就是依因果变化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故事就是情节。情节既然是戏剧的灵魂,我们稍后将会进一步去认识这个灵魂的奥秘,现在先来看看人物与行动两个基本元素。

人物与人物塑造(character and characterization)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称一个伟大的英雄、伟人为“大人物”,一个市井小民为“小人物”。在谈小说和戏剧时,我们称故事中的那些跟我们一样能够思想、说话、做事的人、动物、神仙、器物(如《美女与野兽》中的茶壶、茶杯)等等为“人物”(character,也可称为“行动者”)。简单地说,所有故事中有生命的“人”或“非人”都是人物。小说家和剧作家如何呈现或描绘人物的技巧或方法,就是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

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类型,如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天才、笨蛋、大人、小孩等等。但是在讨论文学创作时,人物常被简分成“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和“立体人物”(round character)两种。

(一)“扁平人物”也叫“定型人物”(stereotype 和stock character),如一般在戏剧中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什么精神上的成长或任何性格上的改变、始终如一的人物。通常严肃剧中的配角、喜剧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例如《白蛇传》中的法海,不管你认为他是一位除妖的有德高僧,还是代表高压的邪恶,从戏开始到结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立体人物”像一个立体的雕塑,从不同方面看有不同的形象,并且在情节进行中会有变化,例如在戏开始时是好人,到戏结束时变成了坏人;或者在开始时非常消极,后来变成非常积极。《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在戏开始时是妖,然后成为爱奋斗的妻子和母亲。前后呈现一种精神或人格上的成长。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入境去看看与人物有非常密切关系的行动与动机。

行动与动机(action and motivation)

英文中的action 一字通常可译为“行动”或“动作”,要看用在什么情况而定。简单地说,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是行动。小说家和剧作家就是通过行动来塑造(呈现)一个人物,所以人物和行动是一体两面,分开来谈只是行文上的方便。

产生行动的“因”叫做动机(motivation),动机就是推动、促使或停止一个行动的力量与原因。例如复仇常是杀人的动机;男女相爱是结婚的因;许多人求神拜佛(行动)是希望得到神佛的保佑(动机)。通常动机的性质会决定行动的性质,但是也有纯正的动机产生不好结果的情形。

作家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塑造人物,赋予他们生命——读者(观众)则经由人物的言谈举止、思想情感的表现等行动因素,去认识人物、判断人物。所以,戏剧行动和人物的关系有点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下图略示它们的变化情形:图中实线加阴影部分代表“人物”,虚线部分代表“行动”。假定图a、b、c 表示三个同一中心(目的都在呈现同一戏剧主旨)、顺时钟方向进行的“个别事件”,分别以A——A’/B——B’/C——C’为坐标。图a×b代表“事件一”约进行60度时“事件二”加入;图a×b×c再前进约60度时“事件三”发生了。交错重叠部分表示不同事件中前后呼应的地方,因之产生越来越浓(强)的感人力量。或者说,戏剧行动越来越复杂,人物个性越来越明显(或越多面)。

简单地说,人物(行动者)产生行动,行动呈现人物;没有人物就不会有行动,没有行动我们就无法了解或体验一个人物。行动越俱体、丰富,呈现出来的人物也就越真实、感人。

情节经营的艺术

一出成功的戏必须有动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富冲突性的戏剧行动和富有趣味并言之有物的语言、内容。但是,剧作家要怎么做才能经营出这样的情节呢?

常听人说:要懂得起、承、转、合,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通顺、感人,不会叫人看不懂。一位西方戏剧家也曾从戏剧名作中归纳出几点共同原则,称为“佳构剧”(well-made play)的布局公式,就是情节的发展要合情合理,而又有奇峰突起的趣味。虽然现在可能没有剧作家照这个公式来编写剧本了,但是一般戏剧家、评论家、读者和观众,大致都喜欢一个合于逻辑、又耐人寻味的佳构情节。莎士比亚、易卜生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实例。要经营出这样的情节,编剧家需要细心掌握下列几项:缘起、变承、逆转、汇合,以及构成或产生变承、逆转的冲突因素。

(一)缘起(Exposition)

戏开始时要简要地铺陈人物、故事背景和行动方向,有点像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楔子”。例如京剧《坐楼杀惜》虽是《乌龙院》中的一场戏,因为它时常独立演出,所以阎婆开场时仍有一个“开场白”,那就是“缘起”。

阎  婆:(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老身妈儿娘,只因我的女儿惜姣,性情不好,前几日与宋大爷吵闹了几句,这几日也不见宋大爷到乌龙院中走走,我不免去到大街之上寻找寻找便了。

头两行像是一种“点题性的”人生体验,接下去的独白一方面介绍她自己是谁,一方面介绍了另两个剧中人——宋江和她的女儿阎惜姣,以及她现在要去做什么。

一个成功的“缘起”非但提供人物和行动的背景,还常常同时呈现人物的性格。下面以易卜生《群鬼》(Ghosts)的开场戏为例来说明这点。《群鬼》开场时天正在下雨,木匠安斯屈来艾尔雯夫人家找他的女儿蕾吉娜。蕾吉娜手中拿着一把空的浇花水壶把安挡在门口。

蕾:(压低声音)你要什么?站在那里别动。看你湿淋淋的满身在滴水!

安:这是上帝的甘霖啊,丫头。

蕾:是魔鬼的水,我说是魔鬼的水!

安:天哪,你怎么这样说话,蕾吉娜。(他向前跛了几步进入房内)我要说的是……

蕾:别跛着你的湿脚鸭到处乱踩啊,老头子!小主人正在楼上睡觉。

安:睡觉?都中午了还在睡觉?

蕾:你管不着。

安:昨晚我出去喝了点酒……

蕾:你不说我都知道!

安:哎,丫头,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

蕾:当然。

安:……而且你知道这世界上有各色各样的诱惑……不过,我今天一大早五点半就来做工了。

蕾:好了,好了,现在快走吧。我不想站在这里跟你“幽会”(原用法文rendezvous)。

安:你在跟我什么?

蕾:我不想有任何人发现你在这里。所以快走吧……出去啊!                 

(译自Peter Watts 英文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