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张仪只好一语中的,把所要说的意思说得更明了:
“今富挚乃楚王之宠臣,而公与之甚不相善,此非犹上下齿相磨,终则两尽乎?”
说到这里,黄齐终于明白了。于是,点点头。
张仪续又说道:
“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君之杖,起之。’今楚王爱富挚,而公不相善,是不臣也。”
这下,黄齐算是彻底明白了张仪的意思了。他是说,富挚是长者,又是楚王的宠臣,自己就应该让着点,不然就形同不尊重楚王了。
从此,黄齐就不怎么与富挚闹别扭了,二人的紧张关系也由此得到了缓和。
张仪不仅善于为楚怀王朝中之臣排纠解纷,有时也会为楚怀王的侍从下人排忧解难。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十月的一天,有一位客人来郢都向楚怀王献不死之药。楚王宫的谒者(即掌管宾客接待与通报事务的官员)便将客人所献之药收下,然后往后宫而去,准备进献给楚怀王。
这时,突然有一位中射之士(即楚王左右侍从之人)见谒者手里捧着一个什么东西,好像非常小心的样子。于是,就问谒者道:
“所奉何物?”
“客所献不死之药也。”
“可食乎?”
“可。”
中射之士听谒者说这不死之药可食,便不问原由,忙从谒者手中夺过,一把往嘴里倒去,顷刻间就吃光了。
谒者一见,顿然不知所措,呆了一会,即连忙往报楚怀王。楚怀王一听,这还了得,竟敢抢吃客人进献给自己的不死之药,这奴才也太胆大了,太目无君王了。
于是,盛怒之下,楚怀王传令:
“立斩之!”
那位中射之士被缚之后,知道要被楚怀王问斩,这才知道自己冒昧大胆,闯下了大祸。于是,眼泪汪汪,后悔不已地被押着往刑场而去。
王宫离刑场很远,走着走着,那位中射之士突然想到令尹张仪,听说他乐于为楚国大臣排纠解纷,不知愿不愿意为自己这等下人排忧解难。
边走边想,最终中射之士打定主意,反正一死难免了,管张仪肯不肯相助呢?何不试试看。
想到此,中射之士立即请托押他的宫内武士,请求他们相帮,去请令尹张仪去为自己到楚怀王那里求个情。好在这些武士平时跟中射之士都相识,混得也挺好。
于是,押解的武士们一边慢慢地押着中射之士往刑场而去,一边让其中的一个武士急报令尹张仪。
张仪闻报,倒也热心,遂立即入见楚怀王,说怀王道:
“臣闻大王欲杀中射之士,果有其事?”
“有之。”
“为何杀之?”
“擅食寡人不死之药也。”
“臣闻之:客献大王不死之药,中射之士见之,问谒者:‘可食乎?’谒者曰:‘可食。’中射之士遂食之。此罪在谒者,不在中射之士。”
“何以言之?”
“若谒者曰:‘不可食,此乃大王之药也’,则中射之士必不敢食之。”
楚怀王一听,点了点头,觉得也有理。
张仪见楚怀王点头,知道差不多了,遂又补述其情由道:
“今客献不死之药,中射之士食之,而大王杀之,则此药乃为死药也。今大王以客所献之药,而杀无罪之臣,此乃客欺大王之罪也。”
楚怀王一听,觉得有理。因为他心里也明白,这世上哪有不死之药?如果因为这个所谓的“不死之药”而杀了中射之士,那倒给世人留下了受骗而不悟的昏君坏名。
想到此,楚怀王立即传令,追回了那个中射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