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在异国的一片瓦下沉默(5)

三、大时代之下时间与命运的无力感

故事里的众生,上下而求索,为梦想离乡,为目标争取,为理想追逐,为生计奔忙。就在上天入海找寻归宿之际,不知不觉,老之将至。夜空星光点点、大海浩瀚无垠,这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漂流,一场人生的旅行。天地之间,星光璀璨,生命的旅程从来不曾停下,人们一直在路上。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穿越三十年岁月,流年似水,岁月流转。而所有的那些追寻者,真切感受到的是命运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伴随着半生的飘移和时空的转换。出发的初衷原本不是这样,抵达的彼岸似乎也不是那样,或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或者南辕北辙、渐行渐远,或者风雨仓皇、无边沧桑。天地间,生命如蚁,思念如灰,人是裹挟在沧海横流中的沙砾,无力地随波逐流,无力地随浪翻转。人生大多时刻,渺小到如灰如尘,被命运捉弄。新时代的“洋插队”,一波波的移民潮和留学热,成千上万的人漂移,成千上万的人迁徙。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在浩浩荡荡的大变动面前,每一个动荡的个体生命,在这个人口迁徙、资本流动、资源互换、文明重组的全球化时代都有一段饱含辛酸无奈的传奇。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这是时间的残忍和时间的无奈。时间是哲学中的永恒之谜。什么是时间?它意味着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时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在变迁,生命在流逝,人生极其有限,生活何其短促,流光容易把人抛。那么,有没有可能,或有何种可能超越时间,去构造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佛教构筑了“涅槃”的真如世界,基督教营建了神性的天堂国度。所以,形而上学的产生就根源于人类精神要求超越时间的理想,形而上学的对象总是超越的,但由于我们自己毕竟是有限的,即生活在时间中的存在者,因而在“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者之间有一道鸿沟,形而上学便竭尽全力谋求为二者“搭桥”,寻求由此及彼的“通道”,这就引出海德格尔的主题:存在与时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