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与共生 4

如果真如窦文涛所言,《超级访问》“了不起”,能够发掘出一些不一样的故事。那只是因为在李静、戴军的背后有一个近乎偏执的团队,可以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时候创造线索,可以在四天不睡觉之后继续工作,也可以把一份30页的稿子不间断地来回校对七遍。

同一年,在窦文涛与吕燕的节目播出之前,“超访”曾经历过一次惊险的“24小时”,那一次的嘉宾主角,是费翔。当时一直在国外发展的费翔鲜少参加国内节目,那次回国主要是为他的新唱片做宣传。他的经纪人从上海打来电话,说费翔会在北京短暂停留,想通过一个访谈节目跟观众见见面,而他们选中了《超级访问》。李静一算时间,离费翔抵京不到一个星期了,也就是说只有几天就要进棚录影了。这种速度,并不是“超访”的一贯步调,但费翔又是很难请到的“腕儿”,实在不想错过。怎么办?最后李静一咬牙:“做!”

节目组霎时间忙成一团,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专门找费翔的歌曲带子。艳艳负责采访亲友。她豁出去了,一天之内就扛着摄像机采访了6个人,但回来一看,对自己挖到的东西并不满意。大家立刻开会研究对策。“要不咱们采访张小燕、林忆莲还有费翔的妈妈,这些人绝对有料。”有人建议。艳艳摇摇头,以她的经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采访到这些人太不现实了。这时候,突然有人说:“要不采访杨澜?她在美国时与费翔挺熟的。”这个想法不错,杨澜就在北京,可是要怎么找到她呢?节目组这次果然打了114。查到了杨澜公司的电话,打过去,那边人却说杨澜太忙,不接受采访。艳艳一听不死心,又千方百计地找到了杨澜司机的电话,对着人家司机好一通说。后来这位司机把情况转述给了杨澜。杨澜说,她正在中国剧院主持一个晚会,如果要采访,就只有晚会中间休息的10分钟。艳艳一看表,自己现在赶过去是来不及了,她只好打电话给“超访”的其他同事求助。正好有一个编导就在那附近,接到电话立刻赶到晚会现场。10分钟的中间休息,这位编导拿着摄像机就冲了上去,简单对杨澜说明来意就开始进行采访,旁边一圈记者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六七分钟后,杨澜转身上台继续主持节目,采访结束。这一仗打得漂亮。到了录影那天,当通过大屏幕看到杨澜出现时,费翔也不禁惊讶地问:“杨澜这么忙,怎么也有时间?”

一期好的节目,有时确实需要点运气。但更多的,是运气来临前的准备。从“嘉宾确定”到“进棚录影”,“超访”对待这个周期的态度远比它表现出来的要谨慎得多。直到2003年,“超访”基本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在确定嘉宾是谁以后,从网络以及各种媒体上搜集他的所有资料。浏览、消化、整理这些资料,形成一份10页的“人物背景资料”。

第二步:将现有资料所呈现出的人物经历,尤其是那些还可以挖掘的地方都总结出来,形成要点,每一点下面设置3~5个追问,最后得到一份2页的采访大纲。

第三步:拿着这份大纲去约见嘉宾,通过与嘉宾的沟通,重新梳理人物背景资料,并提炼出一份“人物性格分析”。至此,两份资料都要提供给主持人,好让他们对嘉宾有和编导一样的理解。

第四步:用一页纸详细列出节目所需要的各项资料及道具。比如朋友名单、影像资料、图片资料;节目现场需要的特殊道具、看板等等。这些资料有些需要嘉宾方提供,但绝大多数需要“超访”团队来共同落实。

第五步:写台本。在录影的前两天,外采全部结束,嘉宾能够为节目提供什么资料已确定,而主持人也将人物性格分析看完并做出反馈。这时再对台本进行一次修改。

第六步:在录影前,当期编导与主持人开会,从头到尾地对一边台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