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民不聊生,有地方官员报告重庆,蒋介石不信。假借各种名目搜刮民财,包括救灾款,蒋介石这种态度对一些官员一点也不冤枉,可那些敢说真话的媒体呢?重庆《大公报》被勒令停刊三天,洛阳《中原日报》《行都日报》也一样下场。河南省政府机关报《河南民报》,转载《大公报》一篇文章,被勒令追回当天的报纸。写了《豫灾实录》的大公报记者张高峰,被国民党逮捕,并遭刑讯,罪名是“共党嫌疑”。谁说真话,瞅着你就像共产党,在一些国民党人那里已成一种思维定式,也就难怪有那么多进步青年往延安跑。
中国记者无法履行到底的使命,由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接力,完成了最后一棒。年初,他已从大使馆那儿得知河南灾情,《大公报》的遭遇,更加坚定了灾区之行、地狱之旅的决心。回到重庆,几经周折,等了五天,才见到蒋介石。那也还是美国人的面子大。白修德不能不谈到灾区人吃人,就像在那种情境中不可没有人吃人一样。蒋介石说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在中国发生,最终是一幅狗吃人尸的照片,让他震颤、信服了。
1938年10月下旬武汉沦陷,11月11日岳阳又落敌手。12日,蒋介石电令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在日军进攻长沙时焚毁市区,实行“焦土抗战”。当天午夜,以警备2团团长为总指挥的24个纵火队,把伤兵烤火误以为点火信号,随即在全城纵火。长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房屋5万余栋,烧死市民2万余人。
1941年1月25日,3000多日伪军包围冀东丰润县潘家峪,杀害无辜村民1230人。
同年11月1日,汪伪政权在晋中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规定6岁以下、60岁以上者不发粮食,购棉花15斤者枪决。
1942年6月底,日军对冀中地区发动的“五一大扫荡”结束,有民谣称这时的冀中平原:“出门跨壕沟,抬头见岗楼,无村不戴孝,到处闻哭声。”
这年春天,河南大旱,华北也干旱少雨,特别是太行地区,河流断源,水井干涸,禾苗枯死,人畜饮水困难。加上日寇扫荡,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存条件极度恶化。7月3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救灾工作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军队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减免公粮,以及到国统区、敌占区采购粮食,“不饿死一个人”,度过灾荒。
1945年3月31日,《解放日报》载文称,日伪统治下的济南,每天饿死百余人。
7月26日,重庆《益世报》载:甘肃灾民400万,赤地千里,饥民载道。
电影《一九四二》,让70年后的国人看到了天灾人祸的那场乱世浩劫。河南是人口大省,甘肃人口不到河南的三分之一,400万灾民是个什么比例,饿死多少?
8月15日,即举国狂欢这一天,路透社报道,日军侵华期间,造成中国严重灾荒,饥民约1亿。
就是说,4个中国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因饥荒挨饿,甚至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饥民。
青壮年参军,日军轮番扫荡,农田大量荒芜。日寇没能进入的大后方,工厂挨炸,桥梁被毁,即便有点粮食和各种日用品,也难以运出来。1945年7月20日,美国记者拉海报道,重庆每月要发钞票20吨。重庆人用钞票糊墙,上海一石大米涨到96万元,通货膨胀像瘟疫一样蔓延全国。民以食为天,战争年代粮食的重要性,尤其不是金银所能衡量的。同为难民,你携带多少金银细软,能当饭吃吗?1942年河南大饥馑,国民党政府有意无意地采取一种杀民养军的政策,因为军队吃饱饭才能打仗,粮食成了第一军需。
54军是中央军嫡系,粗麻布衣服染成草绿色,吃不饱饭,里面还有好多稗子,天天盐水煮青菜。旧中国讲“当兵吃粮”,精锐嫡系尚且如此,那些杂牌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