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视的目光传递交流的信息 1

眼神的流露是在大脑的支配下,通过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后才注入他的眼睛,然后双方用眼睛交流相互的态度,这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眼神沟通了。

眼神的彼此相交是形成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在我们和别人交谈时,有的人会带给我们舒服愉快的感觉,有的人则会令我们局促不安,甚至还有一些人会让我们觉得不可信赖。这些感觉的产生都是从眼神开始的,而且往往取决于对方注视我们的时间有多长或者面对我们注视的目光,对方有着怎样的反应。

FBI指出,当你与人交谈时,注视说话者的眼睛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技巧。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经常在刻意躲避别人的眼神,他们经常会被别人的目光打败,同时他们也丧失了从别人眼神中获取信息的大好机会。

FBI称,正常交流中的注视,绝不是把瞳孔的焦距收束,紧盯住对方的眼睛不放,这会让对方感到十分尴尬。你应该做的就是自然地注视。在与对方道别时,尤其是在握手时,你更应该用目光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样对方会感觉到自己在你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这并不是说,让你死死地盯住对方不放。因为眼睛长时间地盯视对方往往含有挑衅的意味,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种情形就好比在电视中看到的,被激怒的公牛在即将进行角斗之前,把眼睛瞪圆了相互打量着对方。在生活中,你也可能遇到过两个人吵架的场面,两个人摩拳擦掌,怒目相对,目光透出挑衅的意味,随着两人距离的缩短,激烈的“战斗”就开始了。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不会对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人进行直视,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甚至被人看作一种故意挑衅的行为。

此外,FBI还指出,眼睛长时间地盯视对话者还有一种威胁的功能。FBI在审讯犯罪者的时候通常会对犯罪者怒目而视,这种目光对于拒不交代罪行的犯罪者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压力和威胁。有经验的FBI探员就经常利用目光盯视手段迫使犯罪分子自白……

被人死盯住之后,心里会产生一种威胁与不安全感。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某著名大学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们让参加实验的男女学生站在十字路口,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等待着信号灯变绿的行人。结果,当出现绿灯信号时,行人为了逃避那些死死盯住自己的目光,都加快了自己的步伐,迅速穿过马路。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都不喜欢别人用眼睛紧紧盯住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的角色是多样的,有时可能是一个讲话人,有时也听别人讲话,但无论你是在说话或者是在听人说话,你都不应该向对方投以长久直视的目光。

读书导航